盘古伏羲是否为同一人? 盘古神话是中国多民族的群体记忆,也是活态记忆,不仅见于文献,而且更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如果把神话比作大海里数不清的鱼,那么进入文献的只能是寥寥几只鱼的标本,存其形而失其神,需要后人更多地去标记、解释。相反,在水中生活的鱼,却充满生命力,是生动的,并且会变化生长。如果深入考察民间流传的大量盘古神话,就会发现一个活生生的盘古。 口头神话中的盘古名称具有不固定性。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神话,距今已有一万年左右,而中国文字只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即使出现了文字,这些书写工具也垄断在极少数上层人士手中,广大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字普及率不高,有一些少数民族甚至没有文字。神话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中世代口耳相传,要试图保证创世者名称不发生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少地区将盘古、盘瓠、盘王、盘果王等混在一起,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神话将盘古与伏羲混为一谈,甚至道教神话还把盘古称为元始天王。 不同民族神话对盘古身份的解释,更是丰富多彩。不少研究者考证盘古时认为,盘古就是伏羲,这听起来有些牵强,但细想起来也并非完全捕风捉影。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从音训角度提出,“槃瓠”(盘瓠)的原义是葫芦,而伏羲、女娲的本义也是葫芦,进而认定“槃瓠”与“伏羲”属于“字异而声义同”。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一些神话说神农(伏羲)、祝融是盘古的后裔,伏羲兄妹是盘古的儿女,等等。这也表现出民间神话在口耳相传中的不稳定性。 关于盘古的来历,在各民族神话中也表现出明显的灵活性。壮族神话认为,盘古是从天上贬到人间的神;毛南族神话说,盘古是土地神的子孙;瑶族神话认为,云彩生盘古;侗族神话说,蟠桃变化成盘古…… 关于盘古的体貌特征,也同样非常灵活多样。例如,汉族神话中有盘古身高一万八千丈、身高九万里、身高十万八千里等不同说法,土家族神话说盘古身高一丈二尺五,白族神话说盘古身高一丈八,侗族神话说盘古身高三丈六。描述盘古的外形时,有盘古头上生角、牛头马面龙身、狮头人身、龙头人身、龙头蛇身、龙头蛇尾、虎头人身、鸡头人身、三头六臂、三头六臂两角,等等。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或不同讲述者对盘古的不同讲述,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它反映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是各民族友好相处、文化共享的必然结晶,展现出民族文化交流的活态、开放和包容;另一方面,盘古神话在民间的生生不息,反映了人们对盘古创世的高度认可与热爱。人类的历史是漫长的,在时间长河的大浪淘沙下,有些记忆被淡化,有些记忆终被永久性遗忘,但盘古神话跨越时空、超越文字,以民间说唱、绘画雕刻、文物建筑、节日民俗等形态顽强地生存下来,足以说明它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价值,足以令人自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