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神话学研究呈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学者看来,神话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话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从精神角度理解神话的真实性 在神话学研究领域,很多学者秉持把神话当作文学虚构作品的研究立场。那么,应该如何看待神话学的学科定位? “神话当然是文学,但神话又不仅仅是文学。从文学的角度认识神话很重要,但只有这一个角度,就低估了神话的价值。”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神话深深地镌刻着人类群体的思维、情感和社会生活的烙印,为我们了解人类的精神、智慧、思维以及社会发展的历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神话是原始人类最早的心智创造形式之一,包含着宗教信仰、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政治思想等的萌芽。在杨利慧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上述学科逐渐从神话中分离出去,但依然与神话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提起神话,很多学者依然把神话当作文学虚构作品,或者把神话当作‘想象’或者‘幻想’的代名词。甚至直接将‘神话’与‘历史’对立,形成‘假’与‘真’的二元对立。”中央民族大学学者于玉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神话学”这一概念在中国学界出现仅有百年历史,对其学科定位一直比较模糊或者说边缘,其独立的学科属性以及所具备的学术价值还未得到更公允的评估和挖掘。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田兆元认为,一般来说,神话是虚构的,否则就不是神话而是事实和历史。神话具有浪漫属性,是理想主义的。神话讲述的故事多数是不真实的,但神话中蕴含的理想是真实的、信仰是真实的、愿望是真实的。我们要从精神的角度来理解神话的真实性。 重视民间口承神话研究 “神话怎样历经千年的时光、经由一个个具体的人而传承至今?在当代社会,神话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何作用?人们怎样传承传统,又怎样变更和创造新的传统?”杨利慧表示,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才能回答。近年来,民间口头传承的神话日益引起学者关注。 长期以来,汉语文献中记录的古代神话一直是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们关注的核心。依赖古代文献资料,或者辅之以考古学发现,中外学者们对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轨迹等进行了大量考据性的溯源研究。但对“现代民间口承神话”,即那些主要以口头语言为传承媒介、以口耳相传为传播方式在现代中国的时间和空间场域中鲜活地传承着的神话,则一直缺乏充分的考察和研究。杨利慧认为,民间口承神话不仅可以与古代记录相结合,相互印证,更可以以此认识、理解神话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功能和传承规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