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国外史学 >

近代日本研究中国的第一部大著《禹域通纂》(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徐静波 参加讨论

    对中国通商情况的考察
    陈政撰写本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应该是考察了解中国的通商现状,以试图打开日本在中国的贸易渠道,拓展日本经济在中国的比重。他在“通商部”的《清国农工商况略说》中说:“余在清国游历间,窃对彼邦富庶之源加以观察,可断言,商业之发达扩张,实为该国民业效力之显著者,农业次之,工业又次之。”(同上,575页)就工业品而言,工业地域狭窄,制品也较上代沉滞衰废,但作者将原因理解为明代皇室生活奢靡,宫内用度浩繁,政府对工业品有间接的奖励政策,而至清朝,帝室倡导节用,禁止奢侈显贵,自然对工业成长影响不小。至于农业,以南方所出为盛,但江浙赣湘一带,人多地少,民众利用山林湖泽之地养蚕制茶,所余出口海外,为一巨大财源。而中国商业的发达,由来已久,因国土广大,各地物产不同,利用舟楫运输,互通有无,形成字号、行商、商铺三种业态,其中以字号的实力最为雄厚。且商人之间,有稳固的组织加强彼此的团结,同一个省或同一个府有各自的商会组织,在各地开设会馆,保护彼此的利益,形成了成熟的行规和商业习惯。
    在“通商部”中,陈政又对当时中国的各主要海港和内陆港口分别作了详细的考察,认为大致可分为南部、北部和长江三大区域。北部的天津、芝罘、牛庄为皮毛豆类草帽等的输出地,总体而言,北部物产寡少,人民朴鲁不擅于经商,缺乏殷商巨贾;南方海港主要有宁波福州厦门汕头广东(即广州)等,这一带物产富饶,很早就与海外通商,人民敏于商机,台湾的鸡笼(现称基隆)、打狗(现称高雄)等诸港近年来亦呈繁盛之兆。长江沿岸的镇江芜湖九江汉口宜昌等,是蚕丝茶叶等各种物品的集散流通地,经历了太平军的兵灾之后,虽元气大伤,近来已明显恢复,呈蒸蒸日上之势。书中随后对各港口的地理环境、依托的腹地、港口的吞吐规模、进出口贸易额以及招商局所拥有的船舶吨位等一一作了详尽的介绍。
    作者由此得出结论说,日本与其倾全力远涉重洋与欧美诸国展开贸易,不如就近重点开展东亚贸易,因地理人情不熟,纵然一时会有风险,但只须坚忍长久,不投机取巧,以诚意取信于当地民众,日后定有可观的业绩,“然在支那扩张贸易,非一朝一夕之功,据一般观察,支那乃吾一苇带水之隔之邻邦,言语虽不同但文学相同,风俗亦类似”。政府当在各商港开设领事馆,收集商业情报,鼓励日本商人在当地扩展贸易并提供各种便利(同上,593-595页)。
    陈政编纂此书,目的当然是为日本当政者提供一部全面介绍中国的通览,作者的日本人立场也是很明显的,但纵览全书,我感到他的国家主义意识还不是很强烈,叙述的语言也比较平实,对中国的称谓基本上使用“清国”和“支那”两种。陈政曾拜在俞樾门下,对由诗文酝酿起来的中华文化,在内心上无疑具有深刻的情结,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实状心里也非常清楚,私下在汉文体的《西行日记》中,对中国官吏的凶狠腐败多有记录:
    (明治十六年二月)二日。……数日来,每抵客寓,辄杜门而应曰,客满矣。强入无客。询其故,(答曰)每吏来,饫肆饮食,不偿一钱而去。民畏吏如虎。……晋省军兴已有三十余年,而库藏绌乏,民困未愈者,非财力不足,蠹吏侵蚀之过焉耳。(田中正俊《〈禹域通纂〉和〈西行日记〉》,《西行日记》仅有手稿本,田中的论文中部分收录了该日记,《田中正俊历史论集》,东京汲古书院2004年,405页)
    对于这样一个现实的中国,他内心的失望恐怕也难以掩饰。归国后,他撰成此书由大藏省出版,然后转入外务省担任翻译试补,翌年以交际官试补的身份赴伦敦公使馆任职,1891年辞去外交官以留学生身份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三年后的1895年1月学成回国。此时恰值中日甲午战争进入尾声,陈政被推举为日方首席谈判代表伊藤博文的通译参加与中方的谈判。未知坐在谈判桌上的陈政心境如何。这一年9月,以一等通译官的身份至北京公使馆赴任,后升任二等书记官,1898年陪同伊藤博文在中国游历。1900年7月义和团之乱中,左脚遭遇枪弹,终因破伤风于7月23日凌晨去世。有关中国,他还曾著有《支那历史》和《支那内治要论》,尤其后者,颇多有益建言。
     
    (作者为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