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从不同层面展开 《中国社会科学报》:担任燕京学社社长这个职位以来,对您的研究兴趣有没有影响? 裴宜理:担任燕京学社社长以来,确实对我的研究领域有影响。由于现在有很多访问亚洲高校的机会,通过和这些学校的领导、老师以及学生们的交流,让我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我本身是研究政治学的,所以我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尤为感兴趣。第一是高校的组织机制;第二是高校与政府之间的互动;第三是政府的教育战略。即如何通过教育实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如何通过科技研究加强国家硬实力等。这都是我认为值得关注的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是否已经有了更具体的研究方向? 裴宜理: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现在又在哈佛燕京学社工作,由此我目前对燕京大学历史的研究很关注。而且由于父母曾在教会大学,我同时也进行中国教会大学史的研究。 燕京大学和我父母所在的上海圣约翰大学,一北一南,教育方法非常不同。地处南京的金陵大学也是比较研究的一个案例。通过研究发现,这几所大学的学科设置以及教育方法,和它们所在的地域环境有很大关系。圣约翰大学地处上海,而上海是中国的商业、工业中心,所以一些专业比如医学、建筑、工程等是其优长领域;燕京大学地处当时文化中心北平,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学科;金陵大学所在地南京,是当时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所以学科偏重政治、外交等。考察民国时期本土地理环境对这些高校教育政策的影响是个很有趣的研究领域。 此外,上世纪20—30年代,哈佛燕京学社和中国6所大学有过交流合作,因此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我感兴趣的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现在经常去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进行访问、交流,您如何看中美教育交流? 裴宜理:很显然现在中美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在我第一次返回中国大陆的时候,那时在中国学习的美国学生屈指可数,现在则有上万的美国学生在中国读书。同样,也有很多中国学生来美国学习。他们中有很多人回到中国,有的人可能喜欢美国,有的人可能不喜欢,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理解,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需要不同的看法, 需要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交流。 此外,合作办学也是目前国际教育交流的一个趋势。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和欧美名校进行合作。现在的合作已经不止于某个教学项目、学位项目,而是上升至合作办学,比如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安利物浦大学等,这些都是国际教育合作的实验,我认为进行这样的实验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