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朱瑞熙、程郁:《宋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②朱瑞熙:《国内大学最早开设宋史课的准确时间》,《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③参见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217页。尚小明《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变革》,《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近代中国大学史学科系设置考察》,《史学月刊》2011年第8期;《由“分期”史到“断代”史——民国时期大学“中国通史”讲授体系之演变》,《史学集刊》2011年第1期;他还对史学系教师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参见《近代中国大学史学教授群像》,《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1期。 ④《史学系课程指导书》(1930年度),《北京大学日刊》第2470号,1930年10月16日。 ⑤《北大史学系早期发展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6-118页。 ⑥《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课程指导书》(1931年度),北京大学档案馆藏,档号:BD1930014,第19-20页。 ⑦柯昌泗生平可参见邓云乡《史学家柯昌泗》,《云乡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305页。《宋史讲义上》,线装本,68页,现藏北京大学古籍部,典藏号为X/071.9/5654/C3。与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合订,只是一学期的讲义,应有《宋史讲义下》专论南宋史。 ⑧《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课程指导书》(1932年度),第1页。此规定自二年级开始实行。 ⑨《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课程指导书》(1932年度),第3、7页。 ⑩《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课程指导书》(1932年度),第3、6页。 (11)《研究院文史部研究生科目及导师名单表》,《北京大学周刊》第19期第1版,1933年1月7日。冀淑英等编《赵万里文集》卷二收录《中国通史纲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614-623页),其中有三讲内容与宋史有关,虽然不是此课的讲义,但据此可略见他对宋史的讲法,是宋代基本史实的陈列。 (12)《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课程一览·史学系课程一览》(1934年度),第111页。 (13)向燕南、杨树坤:《任继愈先生访谈录》,《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4)《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课程一览·史学系》(1935年度),第129、133-134页。 (15)《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课程一览·史学系》(1936年度),第131页。 (16)《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1937-1946年度),张思敬等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153、208、239、276、312、344、378页。 (17)尚小明:《由“分期”史到“断代”史——民国时期大学“中国通史”讲授体系之演变》,《史学集刊》2011年第1期。 (18)《燕京大学本科课程一览》(1928年度),第95页。《私立燕京大学一览》(1930年度),第66页。 (19)《(北平私立)燕京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课程一览》(1935年度),第6-9页。《私立燕京大学一览》(1937年度),第102页。 (20)马赛屛:《燕京大学历史系课程设置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1919-1941)》,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0届硕士论文,第34页;《燕京大学课程一览》(1941年度),二学期,4学分,第51页。燕京大学历史学系1922-1941年课程,可参看李雷波《邓之诚与近代中国史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4届博士论文,第162-173页。 (21)《燕京大学课程一览》(1941年度),第53-54页。 (22)《国立清华大学本科学程一览·文学院各系学程》(1929年度),第34页。 (23)《夏鼐日记》第1卷,1934年1月12日、6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4、243页。1934-1935年度以后,张氏在清华仍开设中西交通史和南洋史地等他素有专精的课程。 (24)《国立清华大学一览·历史学系课程一览》(1934年度),第3、6页;《国立清华大学一览·历史系课程一览》(1935年度),第2、6页;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1、346页。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张荫麟》(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7页)认为张氏开设宋史课程,系蒋廷黻关于清华中国断代史研究布局之安排。按此课特说明要“明年开班”,可见之前并无积累,朱说可从。 (25)朱瑞熙先生推测的开设时间在1935年1月或2月至6月有误,记载最准确的是李埏《张荫麟先生传略》,见氏著《不自小斋文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52页。李欣荣编《张荫麟年谱简编》1935、1937年条阙载此事,见陈润成、李欣荣编《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附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17、618页。 (26)《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第153页。实际只开设了一学期。 (27)《国立清华大学一览·历史学系课程一览》(1934年度),第3、6页。1935-1936、1936-1937年度课程说明与此完全相同。 (28)《张荫麟先生传略》,《不自小斋文存》,第671页。 (29)《清华大学一览》(1947年度),《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四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5页。 (30)《辅大校刊》1929年第1期(12月15日)《本校布告录要》,一年级有中国史(秦以前),二年级有中国史(秦汉、魏晋南北朝),三年级有中国史(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四年级有中国史(明清)。按辅仁大学史学系1927年成立,1929年刚好有三年级,所以辅大的宋辽金元史应该是从1929年开设的。 (31)《私立辅仁大学一览》(1941、1947年度),第69、61页。二年的课程说明完全一致。 (32)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典藏号为X/915/3381,线装本,一册,公记印书局代印。 (33)《夏鼐日记》第1卷,1934年1月11日,第214页。 (34)曹家齐先生着力表彰了张荫麟在宋史叙述上的开创之功,参见《张荫麟先生与中国宋史学》,东莞市政协编《东莞历史文化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285页;《再谈张荫麟先生之宋史叙述体系》,《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29卷)。曹氏主要从张荫麟的论著入手,而非以其讲课内容立论,容易忽视未留下通论性著作的开设者。张氏的宋史叙述,与他的通史追求和发表的刊物性质有关,有其特殊性。 (35)《史学系布告(二)》,《北京大学周刊》第137号第2版,1935年10月19日。 (36)邓广铭毕业论文更改,可参见拙文《邓广铭宋史研究学术渊源考》,《史学月刊》2015年第3期;黄宽重《写史正壮年——傅乐焕在史语所的日子》,杜正胜、王汎森主编《新学术之路》(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版,第442页。黄文说傅氏在大学期间,在姚从吾指导下,以《续资治通鉴长编》与《辽史》为基础,广泛搜集资料,写出《宋辽交聘使研究》,时间大概是在1936年4月前。按时间推算,《宋辽交聘使研究》应该是他的毕业论文。但傅氏提交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翻译瑟诺博司(Seignobos)1930年出版的The feudal régime,指导老师是陈受颐,说明他当时对西洋中古史很有兴趣。张公量可能也没有做原来的题目,之前他在《禹贡》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均属上古史地及文献研究。若他研究过宋史,以其性格应会发表出来,而他毕业后发表的《〈鸡肋编〉的作者与其价值》(1937)和《欧阳修的吏治思想》(1943),均属新作。 (37)《史学系布告》,《北京大学周刊》第227号,1936年10月31日。 (38)《编者的话》,陶希圣主编《食货》第3卷第11期,1936年5月1日。 (39)《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本二分(1942年),第435页。 (40)《国立北京大学一览·史学系课程指导书》(1935年度),第128页。 (41)参见《王毓铨自述》,高增德、丁东编《世纪学人自述》第4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4页。王氏回忆他的毕业论文是《程颐的思想》,得六十分,与此异。 (42)王毓铨与魏特夫的学术关系,可参考李孝迁《魏特夫与近代中国学术界》,《人文杂志》2010年第6期。 (43)王德毅:《姚从吾先生年谱》,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122页。 (44)张思敬等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第468页。程氏、傅氏分别于1941、1943年入北大文科研究所。 (45)《国立北京大学周刊》第77期(1948年11月28日)。1946年毕业论文中,9篇邓嗣禹指导的近代史论文,4篇张政烺指导的先秦史论文;1947年毕业论文中,20篇郑天挺指导的明清史论文,10篇张政烺指导的先秦史论文。 (46)燕大学生论文情况:(1)1939年以前据《史学年报》第3卷第1期《本系历届毕业论文题目表》;(2)1940年以后系据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阅览室所藏燕京大学毕业论文目录卡片,并据论文原稿校正补充;(3)导师信息根据论文原稿补充。陈仲夫的论文由邓之诚指导,可能与聂崇岐1948年赴美讲学有关。总体看,宋史论文所占比重小,远不如明清史和近代史。 (47)段昌同:《逝水飞尘二十年——忆聂崇岐先生》,《学林漫录》第八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71页。段文所述洪业与聂崇岐(1928)、冯家昇(1931)、翁独健(1932)之故事,虽有其事,但三人并不同时在校读书,故此事应在1930年聂氏工作之后。 (48)刘子健:《洪业先生:少为人知的史家和教育家》,《历史月刊》第17期(1989年6月)。 (49)《中国社会中心南迁史》(上编)先是收入《民国丛书》第5辑,今已收入虞云国编《张家驹史学文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图书季刊》新第7卷第3、4合期新书介绍,可知《南迁史》于1943年由作者自刊铅印本,虞氏《前言》此点有误。但只印了上编,下编实已完稿。 (50)该论文可通过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燕京大学学位论文库检索,校内可在线全文阅读。 (51)《本系消息》,燕京大学历史学系编《史学消息》1937年第1卷第5期,第39-40页。 (52)《燕大友声》1937年第3卷第6期(4月24日),第6页。 (53)可通过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资源—清华文库—学位论文—历史系/研究所查找,虽然收录不全,但总体趋势还能从中略窥一二。 (54)《丁则良先生生平及著译简表》,丁则勤、尚小明编《丁则良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2、475页。 (55)《李埏先生传略》,《不自小斋文存》,第932页。 (56)《辅仁学志》第11卷第1-2期(1942年),第247-248页;《辅仁学志》第12卷第1-2期(1943年),第298页;《辅仁学志》卷13第1-2期(1945年),第260、262页;《辅仁学志》第14卷第1-2期(1946年),第242页。 (57)但也有不同老师开设的不同课程甚至会采用相同的课程说明,如燕京大学1941年度翁独健开设的辽金元史就与之前张星烺开设的宋辽金元史课程说明基本一致,只增加了“特别注意重要史料与近代中外学者研究结果之介绍”的说明,这说明张星烺的宋辽金元史原本就偏重辽金元史,同时也提醒了课程说明存在的局限性。参见《燕京大学课程一览》(1941年度),第52页。 (《史学史研究》2016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