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明清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急剧变化的一个历史时期。就其学术思潮而言,各种新思潮、新思想不断涌现,在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清初思想整体上依然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因此朱子学作为清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不仅在思想界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掌握了儒家义理的解释权,更凭借其自身内在动力与政治权力,渗透到民间基层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套制度化的生活方式和全社会所普遍遵循的信仰与原则。而在清初,福建又是朱子学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所以将清初福建朱子学作为清初朱子学的一个典型或缩影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确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方遥博士后所写《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凡65.5万字,则是最近该研究领域成一家之言、令人耳目一新的重要专著之一。 该书重点追溯和精致梳理了学术思想史视域下的清初朱子学发展脉络与研究成果,指出其研究视角、内容及其成果除了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之外,同时也受到各种传统或外来的思想史写作方法的影响。该书作者认为:前辈学者虽从不同角度对清初朱子学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发展变化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讨论,但其中仍然长期存在并累积了一些颇为重要的问题。例如,在传统的学术思想史论述中,学者们对于清初朱子学普遍关注过少,评价较低。一些相关论著在叙述本该属于清初朱子学的思想年代或思想门类时,或避而不谈,或是轻描淡写,很少见到真正深入的分析与批评。因而无法展现清初朱子学作为清初儒学主流形态的全部意义和完整面貌。 鉴于上述研究现状,该书基于清初独特的时代背景,将福建朱子学作为一个整体思潮加以综合、系统地探讨,考辨还原其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和完整面貌。该书作者认为:清初朱子学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作为清初学术思想界的一支主要力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必然要与其他重要的思想或思潮发生接触,进而相互影响与碰撞,共同塑造清初学术思想史的基本面貌。 该书对清初福建朱子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予以重新阐述。作者从理学的心性论、认识论、工夫论等方面入手,通过朱子理学与阳明心学的比较,指出李光地等朱子学者为了回应明代心学对于朱子学“心外求理”“析心与理为二”的批评与挑战,主动吸收、借鉴心学中的一些有益的思想因素。该书还通过对清初福建朱子学者经学思想与经学研究成果的考察,得出清代经学考据的兴起与兴盛,并不能完全归功于经学考据家的提倡,亦非单纯出于对宋明理学的厌恶与反动,而是包括理学家在内的一大批不同派别的学者在思想与行动上共同参与和推动的结果等结论。 该书还将清初福建朱子学与朱熹本人的学术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在回顾、发掘朱熹本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旨在论证清初朱子学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清初的延续与表现。倘若对朱熹本人的学术思想缺乏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就无法对清初福建朱子学中的许多问题作出恰当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因此,该书在正式讨论清初福建朱子学中的理学、经学与实学思想之前,都首先论述朱熹在这一方面的相关思想与学术成果,既较为全面地回顾、介绍了朱熹的相关思想主张,并对其中的不少理论细节做了颇为详细的阐发和辨析,从而表明了清初福建朱子学的思想渊源。 该书秉持着一种相对客观和“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来审视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想史,尽量以学术自身的标准、思想内在逻辑与学说产生的语境来解读与评价历史上的不同学者、不同学派及其思想,避免对其进行不必要的道德评判,以求尽可能地贴近当时历史人物的思想世界。因此,该书在论及清初实学思潮的时候,就并未像传统的部分观点那样,将清初理学家与经世致用派学者简单地对立起来,采用脸谱化的叙述方式,将具有官方背景的清初朱子学者一概视为空谈心性、贪慕禄利、阿谀奉承的“伪道学”,而是从实学思想的多个领域、多种层面着眼,指出其实学思想自有其思想立场与理论特色,从而较为全面地发掘了清初福建朱子学者的实学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