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汉文史料中的西夏番姓考辨(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 佟建荣 参加讨论

    《宋史》卷18《哲宗纪》中有“庚申,知府州折克行获夏国钤辖令王皆保”。此内容又见于《长编》卷507哲宗元符二年三月庚申及《宋会要》方域21之1。其中,中华书局标点本《宋史》及《长编》皆将“折克行”所获夏国钤辖句读为“王皆保”,其实为“令王皆保”,其中“令王”为姓,“皆保”为人名。
    查有关西夏职官,只有“钤辖”而无“钤辖令”。西夏姓氏现虽未发现与“令王”直接对应的西夏姓氏,但却有多个以“令”开头的双音节姓氏。《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中18·87①)汉文碑文中有姓氏“令介”,在西夏文碑铭中有与之对应的西夏文写法。被音译为“令”的那个西夏文,在西夏文《杂字·番姓名》又与其他字组成可以被译为“令汝”“令特”“令命”“令玉”“令狄”[2]的姓氏,“令王”与这些姓氏的构成形式一致,也应当是一西夏姓氏,标点本《宋史》及《长编》中句读错误。
    《宋史》卷486《夏国传》被记为“(谔)克米脂,降守将令分讹遇”。
    此内容又见于《宋史》卷335《种世衡传》,即:“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降守将令介讹遇。”《宋史》卷334《高永能传》、《长编》卷317神宗元丰四年十月丁巳也有此事件的记述,其中的米脂守将亦均记为“令介讹遇”。“令分讹遇”、“令介讹遇”乃同一人,“令介”、“令分”为形近讹误。查西夏史料,其中有姓氏“令介”,见上文“令王”条,故,《宋史》卷486《夏国传》“令分”当为“令介”之讹。
    《长编》卷115仁宗景祐元年七月丁卯条有“母米氏族人山喜,谋杀元昊,事觉,元昊杀其母”。中华书局标点本中将“母米氏”理解为“母”“米氏”。仅从此一句看,中华书局点校本似不存在问题,元昊母“米氏”,山喜为“米氏族人”,故山喜谋杀元昊事败后,元昊杀母及山喜,元昊母及山喜皆为“米氏”。
    《长编》卷111仁宗明道元年十一月壬辰条有,“夏王赵德明凡娶三姓,米母氏生元昊”。《长编》卷162仁宗庆历八年正月辛未记有“曩霄凡七娶:一曰米母氏,舅女也”。据此,可知元昊母、妻皆出“米母氏”,而非“米氏”。
    又《东都事略》卷127《夏国传》中有“母米氏族人山喜,谋杀元昊”及“元昊凡七娶:一曰母米氏”。显然此记载与《长编》卷115记载一致,皆将元昊母、妻姓记为“母米氏”。但《长编》又记“米母氏生元昊”,究竟为“米母”还是“母米”?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记:“德明娶三姓,卫慕氏生元昊。”(元昊)“母曰惠慈敦爱皇后卫慕氏……母卫慕氏死,遣使来告哀,起复镇军大将军、左金吾卫上将军,员外置同正员。”
    显然此处“卫慕”当为“米母”之形近“未母”的同音异译字。所以,《东都事略》中及《长编》卷115“母米氏族人”当为“米母氏族人”之讹,“母米氏”为“米母氏”颠倒之讹。标点本《长编》即存颠倒之讹又有句读之误,“米母”为西夏姓氏。
    《宋史》卷7《真宗纪》:“石、隰都巡检使言绥州东山蕃部军使拽臼等内属。”《宋史》卷491《党项传》及《长编》卷54真宗咸平六年三月壬辰条记载与其相同。
    寥寥数字,无法判断“拽臼”为军使名或人名或姓氏。“拽”以母薛韵,“臼”有韵群母,与西夏文《杂字·番姓名》中第207个姓氏语音“拽臼”相通,[2]故此当为一姓氏,汉文中常有对少数民族人物只记姓或只记名习惯。
    拽厥(栧厥)
    《长编》卷382哲宗元祐元年七月壬戌条下注:“元丰八年四月二十二日获夏人栧厥嵬名,皆已自待制迁龙图直矣。”标点本《长编》只将“嵬名”释为人名,韩萌晟在《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中将“栧厥”定为官职,[3]中卷5(P.4626)综考诸史,“栧厥”实为西夏姓氏。
    《长编》卷356神宗元丰八年五月丙辰:“环庆路经略司蕃部巡检贝威等领兵入西界,至贺罗原与贼战,有蕃弓箭手岁尾、昌移,获西界宥州正监军、伪驸马栧厥嵬名,其人乃任事酋首,乞优赏之。诏岁尾、昌移各转三资,赐绢五十匹。”《长编》卷354神宗元丰八年四月甲申:环庆路经略司言“蕃官贝威等讨西贼,获宥州正监军伪驸马拽厥嵬名。诏具功状以闻,拽厥嵬名仍押赴阙”。条下注有:“赵卨传:元丰八年四月,夏人拽厥嵬名宿重兵于贺兰原,时出盗边,卨遣将李照用、蕃官归仁各领兵三千,左右分击……生擒嵬名,斩首领六,获战马七百,牛羊、老幼三万余。迁龙图直学士,朝奉大夫,复帅延安。”
    “栧厥嵬名”即“拽厥嵬名”。从元丰八年及迁龙图直学士等信息看,《长编》卷382中的“栧厥嵬名”,即《长编》卷354、卷356所记“栧厥嵬名”,其身份为“驸马”。既为西夏驸马,其“嵬名”当为妻姓,前面的“栧厥”当为本姓,而不会是其官职名,史金波先生亦依据出土文献中类似的双姓联用,指出这种现象为联婚的产物。[4]P12“栧厥嵬名”还见于《宋史》卷332《赵卨传》,其内容同《长编》卷354条下注。
    《长编》卷235乙未条下注文记司马光《日记》:熙宁四年十月十三日,吴积曰:“威名沙克弟亡在折继世所,继世以种谔夜引兵抵其居土窟中,使其弟叩门呼曰:‘官军大集,兄速降,不则灭族。’沙克使内其手扪之,少一指,信之,遂率数千户二万馀口降,已而见官军少,大悔之。”沙克今为供备使、高州刺史。
    《宋史》卷335《种世衡传》:“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
    两处事件,皆为种谔以弟诱兄降,且“威名沙克”、“嵬名山”音近,当为同一人。查史料《长编》标点本及影印本皆作“威名沙克”,当为清四库馆臣之改译,标点本回改未尽。“嵬名山”绥州将,归宋“赐姓名赵怀顺”。[5]卷14(P.272)其在标点本及影印本《长编》中又皆被记为“威明善”。[6]卷476(P.11343)“威明”、“威名”皆“嵬名”的清四库馆臣译法。“嵬名”为西夏君王姓,宋明道元年,(元昊)继位后,“自号嵬名吾祖”,[5]卷485(P.13993)为俄Дх2822《杂字·番姓名》中的第一个姓氏,与其帝王之尊相符。《西夏史稿》中指出“‘嵬名’,《长编》中作‘威明’;《元史》则作‘於弥’、‘乌密、’‘吾密’等,都是帝王姓的音译”。[7]P.26此处须补充的是标点本《长编》中既有“嵬名”又有“威明”,还有“威名”,其中“威明”、“威名”皆为标点本回改不尽。
    《长编》卷407哲宗元祐二年十一二月丁未条有:“今夏国酋豪……许其管勾人马者,不过如威明特克济沙克星多贝中彻辰之类三数人而已”。标点本句读为“威明特克济、沙克星多、贝中彻辰之类三数人”。人名句读错误,误将姓氏当人名。这其中的“星多”与其后的“贝中”构成人名“星多贝中”,“星多”是姓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