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十七(493)年六月,孝文帝下诏颁布《职员令》二十一卷,其梗概记录在《魏书》卷113《官氏志》中。大体来说,《职员令》采用汉晋制度,中央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运作核心,地方采取州、郡、县三级行政;官分九品,但各品又分正、从,正、从各品又各分为上、中、下三阶,共九品54阶;所有官员进阶升品,须经严格的政绩考核,年度考核及任职考核优秀者越阶进品,考核结果为中等者不得提升,考核在下等者则贬官受罚。孝文帝后来又对《职员令》加以调整,太和二十三年去世前完成。《职员令》的颁布,是孝文帝政治改革的重要举措,贯彻了孝文帝重文轻武以及“职司从事”的设官原则,北魏此前“胡汉杂糅”的官名与机构,被全面清理,鲜卑贵族不能再凭借特权占据政治要津,干预朝政。品阶制度与考核制度相结合,前所未有,是隋唐时期相关制度的渊源。 改庙号、定行次、改官制,这些改革强烈地改变了北魏政权的面貌,近乎革命,与冯太后时期的改革相比,极大地伤害了鲜卑贵族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与抵制。孝文帝认识到平城偏处一方,鲜卑武人群聚,“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卷19中《任城王元澄传》),因此秘密筹划迁都于“居天下之中”的洛阳。在孝文帝看来,洛阳为汉晋旧都,周公创始,在其遗址上创立新都,将会使北魏真正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 迁都的准备是在“南伐”的旗号下进行的。政治改革陷入危机,对南方南齐政权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行动,无疑会使尚武的鲜卑人欢欣鼓舞。孝文帝调集了三十万军队,号称百万,太和十七年八月,再一次祭拜冯太后陵墓后,兵分两路南进。史实表明,经过特意安排,各支部队的指挥权切实掌握在孝文帝信任的、支持改革的人手中。大军按计划汇聚于洛阳,兵威之下,鲜卑贵族不得不接受迁都的事实,也使后来一些鲜卑贵族暗中进行的叛乱活动未能翻起大浪。 西晋乱亡之后,经过近两个世纪的遗弃,汉晋旧都洛阳已是一片荒丘野草,从决定迁都到孝文帝去世的六年间,新都一直处于建设之中,孝文帝去世后才建成并启用。这六年间,孝文帝经常亲自率军“南伐”至汉水、淮河流域,将北魏疆域进一步向南推进,以确保洛阳的安全,最后病死于行军途中。同时,针对鲜卑等民族的一系列汉化改革法令相继颁布:南迁者一律将籍贯改成河南郡洛阳县人,学说洛阳话,穿用中原汉人的服饰,他们用以标识身份的部落名号,或取音、或取意,按汉族主流习惯改成单字姓氏。 通过孝文帝一朝的改革,北魏政权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彻底转化为传统的中原政权,十六国以来的民族交融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政治文化转型及迁都洛阳,北魏政权获得北方士人心理上的认同,南方政权文化心理上的优越感逐渐消失,南北政权之间在文化上互争雄长成为常态,南北统一的趋势逐步显现。孝文帝在历史上、在今天都一直在历史记忆中占据重要地位,即因于此。 当然,一些改革也存在问题。迁都洛阳的同一年,出身南方第一高门琅邪王氏的王肃,投奔北魏,孝文帝对他极为欣赏,与其深谈,“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魏书》卷63《王肃传》),并让自己寡居的妹妹陈留公主嫁给王肃。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特别强调王肃北奔对孝文帝采用南朝礼仪制度的影响。王肃主要的影响,其实很可能是促成孝文帝采用南方盛行的门阀制度。孝文帝下令鲜卑等草原人后裔,其家族按部落时代的地位,及其祖先在北魏时的功绩官爵情况,分成甲、乙、丙、丁四姓,中原士人则依据其家族的历史声望及对北魏的贡献,大体分为全国大姓及州大姓、郡大姓、县大姓几个等级,鼓励二者相互间按等级通婚,选官时首先考虑其家族门第高低及通婚家族是否相类,明确规定一些官职为“清”官,只能由高门大族子弟担任。门阀制度的推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但培育了一批新的特权阶层,阻止了社会流动,引起鲜卑族下层武人的严重不满,成为北魏迅速乱亡的一个原因。孝文帝搞的这套门阀制度,在西魏时便受到严厉的批判,被明令废除。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