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研究的当代价值 环境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对于当前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钞晓鸿教授说,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需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历史上的人为环境问题,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先污染,后治理,往往得不偿失。必须走出开发——破坏这一怪圈。 环境问题也会引起社会问题。环境变化会带来人们社会关系与心态的变化。这在资源紧缺、人口与资源出现矛盾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了争夺有限资源,历史上曾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矛盾与冲突,例如有些灌区,在干旱缺水时节曾因争水而发生冲突,甚至酿成人命悲剧,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警惕。 中华传统的环境保护智慧值得发掘与继承。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注意到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性,反对“竭泽而渔”。而合理地利用自然,则会物尽其用,生生不息。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实际是提倡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是一味地封禁,更不是将人类的开发当作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 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加速水土流失,造成河流淤塞,洪水频发,严重威胁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至晚宋明以来,人们在实践中就认识到这一连锁反应,但为何这一局面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产权、管理、社会经济水平以及自然环境特征等等方面。但从古至今,相对而言,许多庙宇林园得到有效保护,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与信仰,这并非是说环境保护只能借助宗教手段,而是说,环境保护需要人们各负其责、合情合理,也只有环境保护深入人心、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这一保护才会持久、有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