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郭思克:山东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物信息网 郭思克 参加讨论

    山东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
    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是我国文化领域一部重要的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法律,对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于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职能发挥和法理保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博物馆进一步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改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精心打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手段,特别是在社会教育活动和文创产品开发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山东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藏品21万余件,除了由8个展览13个展厅构成的基本陈列体系外,每年还举办临时展览20余个。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和高品质的陈列展览,山东博物馆长期致力于青少年教育与体验的研究和应用,并连续三年顺利完成国家文物局“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项目,每年举办各类论坛、讲座、主题宣传等文化活动400多场次,实现了全省17地市的网络教育和济南市校园德育教育的全覆盖。目前已形成“孔子学堂”“历史课堂”“自然教室”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体验品牌。
    “孔子学堂”根植于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秉承杏坛学脉,将传统文化与历史文物相融合,突出体验,寓教于乐,采用国学课堂、体验汉服、开蒙典礼、孔子文化夏令营等多种形式,将儒家思想立体再现,创新了儒家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形式,让青少年朋友在参与体验中感悟国学真谛,培养国学情怀。近五年来,参加孔子学堂活动的青少年达5万余人次,这一项目被评为山东省博物馆、纪念馆“十佳服务品牌”,入选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
    “历史课堂”是历史、考古、民俗知识的推广阵地,结合山东博物馆历史类展览,全面诠释历史与民俗文化内涵。2015年以来,利用山东省省级财政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山东博物馆建成了“山东民俗文化体验中心”和“山东传统文化体验中心”,将具有山东特色的年俗活动与山东博物馆的馆藏资源相结合,精心打造了“博物馆里欢乐年”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涵,持续创新活动形式,通过“欢天喜地辞旧岁”“忙忙碌碌迎新春”“热热闹闹过大年”这三个环环相扣、步步衔接的活动,让广大青少年观众在年俗中品味历史,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评为“山东省博物馆优秀社会教育活动案例”。
    “自然教室”将山东博物馆自然类常设展览“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中的静态标本,以“动”的形式呈现给青少年朋友,开启了一种基于生态文化理念的科学文化普及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模式。除定期举办自然知识科普教育活动外,山东博物馆还依托自然教室,每年举办“环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分析、交往和协作能力,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年,并于2015年承办了“环球自然日全球总决选”,来自境内11个分赛区和美国、泰国、老挝、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6个分站的257支队伍、1000余名参赛和观摩代表参加比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山东博物馆也被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授予“特别组织奖”。
    山东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以精品文物和优秀展览为切入点,在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开拓思路,探索吸纳多种供应合作方式,通过赋予古老文物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价值,让沉寂在库房里、摆放在橱窗里的文物资源“活起来”,让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让博物馆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目前,山东博物馆共有沉香雅集、文创商店、非洲主题咖啡厅、博文书苑等6处场所为观众服务,设计开发了文物复仿制品、文具、玩具、图书、邮品、生活用品、服饰等十余类300余种文创产品,并结合精品展览形成了“空灵之约”沉香文化系列、“玉润东方”玉文化系列、“源·图腾”系列、十大镇馆之宝系列等组合产品,市场反响热烈,销售收入连年大幅增长。
    在山东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和文创产品中,有一件获得国家专利的“朝代尺”尤为引人注目。“尺”,是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 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一尺的实际长度也在不断变化。为了帮助人们辨识各朝各代的测量单位、便于将古代物品的测量值换算为现在的国际标准长度,山东博物馆根据馆藏的古代度量衡文物,开发设计了将各个朝代的一尺长度依次水平叠放在一起的“朝代尺”,于2016年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并投入生产使用,既是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辅助教具,也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特色文创产品。
    山东是文化大省,孔孟之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明。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山东博物馆创新思路,集思广益,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距离党和人民的要求、与国内外先进博物馆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今后将认真学习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切实提高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充分利用一流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藏品资源,发挥国有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带动引领作用,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深入挖掘文物信息资源,研发“互联网+中华文明”系列优秀产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