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意义上的“智库”机构,在中国古代应该是没有的。但如果论向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的,则以下两种情况较为常见:一是某些官职具有咨询、参议与信息搜集整理等方面的职能,为君主或长官决策提供服务,其职能与智库类似;二是古代知识分子以个人身份为君主或长官出谋划策,这些人形成一个群体,便自然成为一个智囊团。这两种情形在有些情况下可能重叠,比如,长官有时可自辟僚属,这些僚属一方面在封建官僚体制中拥有一定的职位,为国家而工作,同时他又与长官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甚至成为私人的智囊。所以在下文,我们对这两种情形也不详加区分。 论及古代中国如何使用“智库”,不得不牵涉中国古代“智库”的类型及其人员的选用。本文便从这三个方面展开介绍论述。 一、古代几种常见的“智库”类型 中国古代某些官职、人员具有类似于“智库”职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内朝官。在中国古代,以丞相为首的行政机构是正式的“朝廷”,领导全国各级政府的政务活动。当皇帝的权力与相权发生冲突时,有些皇帝会在“朝廷”之外任命一些亲信官员,另组班底,构成“内朝”。如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提拔一些地位低微的儒学之士为侍从,任命他们为尚书、侍中、常侍、散骑等官。因他们在宫中办事,故称为“内朝”。这些人学识渊博,来自民间,比较了解民间疾苦,汉武帝常征询他们的意见,有时还让他们在朝廷与大臣辩论时政得失。这些内朝官事实上就是皇帝个人的国策顾问,在汉武帝推行改革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当“尚书”等内朝官取代外朝官成为决策中枢之后,它便不再具有“智库”的性质了。 谏官。谏官是中国古代对君主直言过失并加以规劝的官员,如唐代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宋代的司谏与正言,等等。宋时非常重视谏官的作用,设有专门的机构—谏院。而且,宋时谏官拥有很大的权力,散朝之后,皇帝与宰相议事,旁人不得参加,但谏官却可列席。因此,谏官所上章疏也多有关军国大事,在宋代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宋以后,台谏合流,谏官的“智库”功能有所削弱。 使臣与采风官。中国自先秦时就有派人到民间采风编为歌谣的传统。《汉书·艺文志》谓:“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这其实是古代君主搜集情报的一个重要渠道。这一传统为后人所继承,如王莽执政时即遣八人“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汉书·王莽传》)后世的采访使、巡按等名目的官员,甚至由一些宦官出使,往往都负有监察州县官员、了解民间疾苦、搜集地方舆情的责任,堪称皇帝的耳目与另一智库。 “师傅”与经筵侍读。中国君主向来重视对继承人的教育,商周之时即有师、傅、保等官员,辅导太子的学习与生活;其余王子及宗室等,也都有专门的老师,宋代甚至有宫学、宗学等专门的教育机构。至于君主自己的学习,汉唐以来,很多皇帝常听大臣讲经论史,汉时即有侍讲之名。至宋代,经筵讲读日益制度化,讲读官员的任用、讲读课目的设置、讲读日程的安排,成为常制,至元、明、清沿袭不变。这些学官,对于普通宗室子弟来说,只是一个老师,但对皇帝或有望继位为君的王子们来说,学习中的讲读讨论,常要涉及时政,讲读官因此也常起到智库的作用。 翰林、史官与馆阁官。中国自夏以来即有史官。史官的基本职能是记录皇帝的言行、编撰史籍。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有些史官因工作关系直接随侍皇帝身边,常得垂询应对;还有翰林学士等负责起草诏书的官员,在起草诏书的过程中也不免与皇帝讨论政事;唐宋以后广置馆阁,这里既是档案馆、图书馆,也是国家的储才之所,号为清望,他们常有机会与皇帝接触,加之本身知识渊博,也常成为皇帝的顾问。 幕府僚属与参谋官。幕府本指将帅出征时所设的军帐,主帅往往辟官参议军事。如汉代大将军当政,所辟幕府僚属往往成为他的智囊。宋代也有参谋、参议等官,参与军中谋议,与此类似。唐五代后,幕府的职位日渐固化,其职能也不再限于军事,而多参与民政、司法等领域。在唐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下,幕府官员与主帅的关系较为密切,他们对于长官,多能起到智囊的作用。当然,随着后来削藩措施的推行,幕府官员多由朝廷直接任命,其智囊的职能自然也便弱化了。 家臣、门客、胥吏与师爷。春秋战国时,诸侯有家臣,有的还豢养大批门客,即使到后世,权贵之家也多有部曲、家将、清客等类人物,他们与国家往往没有直接关系,依附于主人而生存。其中的才智之人往往成为主人的智囊。 秦汉以后,随着官僚制度确立,吏员在国家行政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一些吏员因其出色的才干成为长官的智囊,有些甚至得其提携,至位将相。 唐宋以后,随着科举制的推进,官、吏分途开始变得严格,官、吏对立也变得尖锐,至明以后,一些地方官员请人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俗称“师爷”。清代是师爷的全盛时期,绍兴师爷尤其著名。他们虽也以幕友相称,但与汉唐幕府官员已有本质区别,他们不再是国家工作人员,而只是官员私人秘书或顾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