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古代中国如何使用“智库”(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何勇强 卢敦基 参加讨论

    三、君主与官员对智库的使用
    君主与长官对智库的使用也有多种形式。朝会、奏对与上疏。上述多种智库形式,大部分是因职位而产生的,因此,朝会、奏对,自然成为皇帝使用智库最常见的方式。在这方面,处于“智库”职位的官员与其他官员并无明显区别。他们的优势是常侍皇帝左右,对军国大事比较了解,所言多能切中要害。
    通进奏章,是“智库”官员发挥作用的另一重要渠道。这些官员中,谏官与使臣所上章疏尤为特殊。对于谏官来说,上奏章是其最本职的工作,而且谏官拥有其他官员所没有的“风闻言事”的特权,他们与台官相结合,常成为皇帝制衡丞相的利器,在政治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至于使臣,他们多因负有特殊使命,所上章疏也非常有针对性。在宋代,使臣出使外国,回国后撰写奉使记(录)成为一项传统。他们所撰写的奉使报告,也成为朝廷了解外国国情、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经筵议论。对于经筵官来说,经筵议论则是他们发挥智库作用的主要渠道。经筵讲读中,皇帝经常会出言询问。作为一国之主,他的问题不一定是经史方面的,而往往会涉及时政得失。一些讲读官也往往在讲论经史之时夹带“私货”,讲述自己的执政理念,进而影响皇帝决策。如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蔡京借着侍读的机会向宋哲宗推行他的新法。又如据《明史》记载,刘珝“性疎直。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员外郎林俊以劾梁芳、继晓下狱,珝於帝前解之。李孜省辈左道乱政,欲动摇东宫。珝密疏谏,谋少阻。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无耻。安积忿,日夜思中珝。初,商辂之劾汪直也,珝与万安、刘吉助之争,得罢西厂。”(《明史》卷168《刘珝传》)讲官刘珝在明国本之争与东厂废罢等事件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起草文书。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下,日常行政通过文书进行。上述智库官职中,有些职位如翰林学士负有起草诏书之职;对各级行政长官来说,很多文书也多出自幕僚、师爷之手。智囊人员发挥作用的另一重要途径便是起草文书。因为在起草文书中经常需要与决策者互相商量,文书的执笔者往往能影响君主或长官的决策。如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真宗与翰林学士钱惟演讨论宰相的任免。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名相寇准为一党,丁谓为一党。钱惟演是丁谓一党的人物,他身任翰林学士,在与宋真宗讨论宰执的任免中,评论人物,多次说服宋真宗改变主意,在党争中起了重要作用。翰林学士在唐宋时号为“内相”,其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编撰典籍。智库官职中,史官、馆阁类官员负整理典章、编撰史籍之任。编撰典籍是智库官发挥作用的又一重要途径。当代的智库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分析形势,注重作预判性的研究,而古人则更重视从历史中寻找智慧。一是从道德上讲,中国古代社会多讲究“以孝治天下”,尊重先王之制、祖宗之法,是道德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参考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以为资治之鉴,也确是现实施政的需要。司马光编写史书,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赐名《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撰成之后,不但成为宋朝皇帝的必读史籍,也为后世历代帝王所重视。
    唐宋以后诸朝,都非常重视编写这类资治类史籍,如唐之《贞观政要》、宋之《帝学》皆属此类。唐宋以后类书盛行,朝廷所编类书,常出于整理文献、以史为鉴的考虑。唐宋史学发达,史学体裁丰富,有国史、实录、日历、时政记、起居注,有很多是君臣讨论时政的直接记录。宋明以后,朝廷尤其重视编写《祖宗宝训》《圣训》之类史籍,其意皆在于此。
    日常讨论。当然,因智库人员常与君主、长官有较亲密的私人关系,君主、长官对智库的使用在很多情况下还是体现在日常讨论之中。这些讨论有时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历朝历代都有皇位继承人的争夺大战,其成败常取决于这些王子背后东宫官、王府官等智囊人物的较量。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此不赘述。
    以上所述中国古代智库种种,其类型各有所别,他们发挥作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他们对中国古代行政事务的影响却非常深远,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其中一些著名的“智库”,如战国孟尝君的“三千门客”,唐代李世民的“十八学士”等,还在历史上留下一段段佳话,成为千古美谈。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