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古代中国如何使用“智库”(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何勇强 卢敦基 参加讨论

    二、“智库”人员的选用
    以上这些“智库”人员,有的是制度化的“智库”职位,有的只是私人的行政顾问,无论是哪一种,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于他们能否成为合格的智囊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成为君主或长官任用他们的重要条件。当然,职位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君主或长官在选用智囊时对他们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比如谏官,其工作对象是皇帝,工作的内容是皇帝的过失,因此对谏官的选用,多看重其道德与个性,要求由刚正不阿、勇于任事者担任。有时皇帝甚至会特意征召一些品性高洁、无心仕宦的隐士来担任谏官。
    又如经筵官,因为是皇帝的老师,地位崇高,极受礼遇,其选用则较多地考虑道德、学术、年龄等因素。如明代对经筵官的选任,“凡经筵讲读之官、左右侍从之人,必选正人,用之君德庶有成也”(林俞尧《礼部志稿》卷67)。孙承泽提到选用经筵官的条件是“学术纯正、持己端方、深谋远虑、才识超卓、通达古今、明练治体”(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9《文华殿》)。
    又如翰林学士,因其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起草诏书,历代君主选翰林学士,非常强调其文学能力,故历代翰林学士多为一代文豪。此外,制诏等文书的撰写,需要大量使用历史典故,而且翰林学士常随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故博闻强记、熟习典故也是选用翰林学士的一个重要条件。
    至于明清师爷,它的产生与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科举制度增加了社会流动性,也促进了社会公平,但它也有十分明显的弊端,科场上的胜利者虽长于文章,熟习经史,但多有不谙世事的腐儒,行政能力低下,甚至有被胥吏玩弄于股掌者。因此,熟习吏事的“师爷”便应运而生。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不像现在这样广泛涉及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有两件事情却是所有地方官员无法避免的:一是税收,这是全部国家机器运转的物质基础;二是司法,这是整个社会秩序赖以维护的制度保证。清代师爷极盛,也有各种名目,但最常见的则是钱粮师爷与刑名师爷。因此,精通钱粮、刑名方面的知识便成为官员选用师爷时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