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中国主导丝路开辟有史为证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记者 张春海 参加讨论

    日前,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葛剑雄提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一时间,这一观点引起多方关注。
    记者随后采访了葛剑雄,他解释道,此前的报道未能完全表达他的原意。他强调的是,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给出“丝绸之路”命名前,中国人缺乏自觉性,也缺乏主动性,而此后又滥用“丝绸之路”的名称。
    作为名称的“丝绸之路”,堪称“迟到的命名”。1877年,李希霍芬在其名著《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n)这一概念。100多年来,这个名称得到学者的赞同,也被公众接受。
    丝绸之路如何形成?这一名称是否精确?如何评价中国人对丝绸之路的贡献?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早已自觉命名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半个蚕茧。后又在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绢片、丝带和丝线,许多专家推断中国开始利用蚕丝的时间当远在四五千年以前。
    对于被称作“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线,中国古人并非毫无自觉。大英图书馆中文部原主任吴芳思(Frances Wood)称,实际上,至少从1世纪起,中国人就为从中国都城通向“西域”(大约远至阿姆河流域)的南北两条路线取了名字。
    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描述了这两条路线,“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它们分别被称作“南道”、“北道”。大致而言,南道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翻越葱岭(即帕米尔高原)到达大月氏、安息;北道沿天山南麓西行,翻越葱岭后通向大宛、康居等国。
    丝绸之路交换的并不只是丝绸,它代表了东西方之间外交、科技、宗教、艺术等各种交往。今天,我们对于这条路线的认识已超越李希霍芬等人。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看来,丝绸之路是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
    在我国,曾有“东西交通史”或“中西交通史”研究,它们大体相当于丝绸之路研究;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者普遍接受“丝绸之路”这一约定俗成的名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孟凡人认为,古代中西交通的发展中,丝绸贸易只是其中所起作用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丝绸之路”的定义在宏观上是不全面的,在微观上也不够精确,但因为这一名称已普遍采用并深入人心,所以没有必要进行更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