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史学者通过研究分析人类有明确文献记载之前的古史传说和考古发现,力图为我们展示人类及人类社会产生初期的状况。然而,由于不能根据书面记载的历史文献等进行研究,史前史学者往往需要结合已有经验,对通过考古发掘所获得线索进行推理,这就可能使人质疑其准确性。日前,法国里昂第三大学教授苏菲·阿尔尚博·德·博纳(Sophie Archambault De Beaune)在《人文科学》(Sciences Humaines)杂志网站发表文章《史前史,假说还是科学?》(La préhistoire, fiction ou science?)表示,虽然新的考古发现不断增加以及分析方法的进步,使学者们对过去有了更深的了解,但史前时期和我们身处的时代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可缩减的时间差距,因而史前史学者必须对其所研究的学科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还原人类的过去。 史前时代描述不等同于真实历史 巴黎第四大学历史学博士帕斯卡尔·塞蒙叙(Pascal Semonsut)对记者表示,正如20世纪著名的史前史学者、法国社会人类学家安德烈·勒鲁瓦-古兰(André Leroi-Gourhan)所言,“史前人类留给我们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由于史前人类遗留下的可供研究对象很有限,史前史学者必须通过古代遗迹中尚且残存的部分,对早期人类及其生活做出一种描述,尽管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够精确,但它却能帮助我们了解史前时代的情况。也就是说,学者们对史前时代的描述只有小部分建立在现实存在的证据之上,更多的则是学者们根据考古发现所做的阐述,因而,这种描述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真实的历史,而是一种对历史的想象或假说。 塞蒙叙认为,史前史学者为了重构史前时代的景象进行的假设,受到学者自身的思想、教育背景及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的影响,同时也与史前史学科自身的发展历史有一定联系。比如,在发展初期,西方学者广泛地将史前史与西方历史混淆在一起,与对欧洲古代历史的了解相比,他们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过去所知甚少,并且他们对史前史的认识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这也解释了历史上,在一些受殖民势力统治的地区,西方的专业术语经过简单转换,就得以不受批评地使用的原因。比如“非洲阿舍利文化”(Acheuléen africain)这一提法就来源于法国城市亚眠(Amiens)郊区的圣-阿舍尔(Saint-Acheul)遗址,然而圣-阿舍尔出土的石器多在距今70万—25万年,在非洲发现同类型的石器却出现在160万年前,这种命名方式就体现了学者自身背景对这一学科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