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提供不断发展的史前史研究成果(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记者 姚晓丹 参加讨论

    沿既定框架开展研究未必正确
    博纳表示,史前史学者通常根据19世纪时基本确立起来的概念框架开展工作,这些概念及思想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学者们害怕受到同行的排斥而不敢对其提出质疑。这在对史前文化的存在时间的确定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学者们往往根据考古活动中发现的工具类型以及它们的制造技术来认定某一史前“文化”的类别。当然这种分类也是必要的,因为当我们需要确定史前发生事情的序列时,我们往往并不知道它存续的确切时间,而且也可能尚不存在能够对其存在时间做出准确测定的方法。因而普遍的做法是,针对存续于特定时间内特定的人类群体,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技术上已经可以识别的文化与其相匹配,并将其归入这种文化之中。
    问题在于这种做法并不是必然正确的。事实上,因为许多通过上述方法被定义的“文化”,只是根据这些文化所保存下来的很少一部分对它们进行定义,与之相关的大部分物质资料早已消失。因此,人们就难免会质疑对这些“文化”的定义是否确切。比如被认为在距今1.7万—1万年存在于欧洲西部的马格德林文化(Culture magdalénienne),根据其在技术上所体现的特征,该文化在时间和地域上的界限何在,对于这些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而这种争论恰恰是以现在已经发现的少量考古证据为依据,并没有考虑是否可能发现新的证据。
    自我修正可提高研究可信度
    在研究过程中,史前史学者经常需要将已经发现的线索,通过逻辑正确的推理活动与现在获得的经验联系起来。为了能够顺利进行推理活动,史前史学者或调动考古数据,尝试将其整理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或寻找较近的历史中或者人种学方面已存的模型、模式。这些都将迫使他们就某种不变量的存在做出假设。
    然而,知识是不断积累的。某一个世代的学者应该对之前世代的学者在这一学科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成果加以利用,予以充实或反驳、超越,而不是对过去错误的简单修正。
    近一个世纪以来,尽管史前史学领域的研究活动发生了一定变化,现在学者们可以运用更丰富多样的手段开展研究工作,但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想要史前史的研究成果变得更为可信,就要遵循科学本身的规律,要认识科学本身是需要反复试验和不断探索的,应该让自己对历史的描述或推断尽可能地贴近真实。要知道旧的研究结论可能会被新的发现、新的技术和研究活动推翻或改写。正如其他人文科学学科一样,史前史提供的应该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一种稳定的、始终不变的知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