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史》:分配机制危机及其解决 这里所指的分配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分配机制,二是政治权力分配机制。罗马人对意大利半岛和地中海世界其他地区的征服,在重组了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同时,也造成了罗马共和国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分配机制的危机。这一危机不克服,共和国的内乱就不会结束。 这一危机自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已经初现端倪。当罗马人在征服意大利其他民族后,富人们占据大部分未分配土地,以购买或暴力方式吞并小农土地,从而令“罗马人民甚为烦恼”。虽然由于保民官的提议,“经过很大的困难”,立法限制土地占有,但是法律并未得到重视。很明显,这些对法律置若罔闻的人与曾经阻碍法律通过的人是同一批人,是那些掌握了政治权力的元老贵族。迦太基战争之后,上述情况进一步恶化。提比略·格拉古企图以保民官的职位和三人委员会作为改变经济利益分配的工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人民会议上鼓动平民罢免了同僚保民官并企图争取连任,并用暴力把元老逐出人民会议,最终自己和支持者被元老贵族杀害。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共和国内乱的基本脉络:起先是经济利益分配之争,为解决经济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必须改变现存的政治权力分配机制,而在改变现存政治权力分配机制的过程中,双方的不妥协(尤其是拥有既得利益的元老贵族)导致暴力的引入,最终政治权力分配机制危机成为了共和国后期分配机制的核心问题。 在这一分配机制解体和重建的过程中,既有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与其他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又有罗马元老贵族和骑士、平民的矛盾,还有罗马元老贵族之间的矛盾。而罗马元老贵族内部的矛盾在政治权力分配机制危机中起着中心作用,前两种矛盾成为罗马元老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筹码。罗马元老贵族内部同样有失意者,他们对既得利益集团在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分配机制中所占的核心地位极为妒忌,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他们寻求利用被征服者和平民的不满。恺撒和喀提林即为其中的典型,不过前者成功,而后者失败。恺撒为了获取政治地位而耗尽家产,受到群众欢迎。他当选为西班牙的大法官,通过对西班牙的独立部落的战争,掠夺了大量财富,在庞培和克拉苏之间斡旋,缔结前三巨头同盟,并当选为执政官,此后通过一系列法案、竞技表演和礼物巩固了平民和骑士的好感,接着成为山南高卢和山外高卢总督;喀提林在执政官选举中败给了西塞罗,从此与众多志同道合的元老和骑士合谋,“聚集了一群平民、异邦人和奴隶”,企图用武力改变现状,但最终失败。喀提林本人和他的同谋者们或被处死或者战死。对于喀提林的阴谋是真有其事,还是出于西塞罗的诬陷,史家有不同看法。但无论如何,喀提林及一批与他观点相似的元老的死亡证明:当时元老内部既得利益者与失意者之间的争斗已经到了间不容发的关键阶段,而喀提林阴谋之后恺撒与屋大维的相继崛起则最终完成了喀提林的事业。 在元老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中,经济利益分配机制的重建逐渐服从于政治权力分配机制的重建,想要在经济利益分配中占有优势就必须掌握政治权力,而要掌握政治权力就必须拥有压倒别人的暴力工具,最强大的暴力工具是军队,而要掌握军队并进而掌握政治权力,就必须进行经济利益再分配。因此,为了鼓励军队作战,增加军队对自己的忠心,夺取并保障政治权力,将军们用经济利益再分配为诱饵,例如,苏拉在独裁时期“把各城市许多土地分配给在他部下服务的23个军团的士兵”;恺撒在凯旋之后,给每个士兵500阿提卡德拉克玛,每个百人队长加一倍,每个步兵军团将校和骑兵将校得四倍,每个平民也发给1个阿提卡德拉克玛;屋大维在观看士兵演习后给每人500德拉克玛,并允诺在战胜后,给每人5000德拉克玛;腓力比战役之前,喀西约许诺给“每个士兵1500德拉克玛,每个百人队长5倍于此数”;安东尼则因只决定给士兵每人100德拉克玛而遭到士兵耻笑。越慷慨的将军越能够受到军队和平民欢迎。军队、平民、奴隶、部分元老贵族通过追捕公敌、战争以及寻求政治权力的将军的馈赠得以剥夺既得利益者的财产,获得在和平时期的经济利益分配机制下无法得到的财富。将军们则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支持者,尤其是士兵的忠诚,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权力后盾,在政治权力分配中攫取尽可能大的权力,有更大的权力之后,再争取更大的财富,如此循环,最终,在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内战中,拥有最强大武力的将军成为元首,原先的既得利益集团被摧毁,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分配权转归元首所有,新的分配机制得以建立。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拜占廷历史与文化研究”(14ZDB061)与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古代晚期地中海世界文献《塞奥多西法典》翻译与研究”(14XSS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