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丰富的葬品无疑就是一座原始艺术宝库。陶器形制优美各异,在注重实用的同时更注重造型艺术,尤其表现在陶器工艺上,大南沟陶器的每一种器类都有不同的款式,而一种器类又不同程度的吸收了其它器类的形制特点,如豆类器既有盘式的,又有钵式的,同时还多有盆式的和碗式的。不仅有浅腹和深腹之分,还有圆腹和折腹之别,变化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出土的每一件陶器都凝结着当时陶工们创作的灵性。在67号墓出土的鸟形彩陶壶,泥质红陶,表面磨光。短尾斜背,尾部上面有7个小孔洞,原来可能是插置羽毛所用。仰首张口,似昂首鸣唱,又似张嘴待哺,头顶和下颏处分别绘有三叉黑彩,在三叉中间又分别以黑彩点上两点,点缀精妙,真有画龙点睛之功,无论从前方平视或者从上方俯视,都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凝视着你,脖颈的最上部绘一圈黑彩带正好把头顶和下颏的三叉彩绘连接成一个整体,整个造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小雏鸟是昂首鸣唱,还是张嘴待哺?无论制陶者赋予了它哪一种寓意,都给人一种活力蓬勃、催人奋进的震撼。34号墓的双颈连体壶,有对称的双颈和两两相对的双环耳,双颈修长,腹部鼓圆,极符合对称美学原理,显得既稳重又秀美。而出自76号墓的一件双颈环体壶,双颈外侧与腹部在一个平面上,双颈的口沿部呈里高外低,双颈通向环体处形成了互不相通的三个空间,造型极为别致,工艺制作相对复杂,因此考古学家称其为“环体异形壶”。两件双颈连体壶,形制各异,从而看出我们的先人在艺术创造中追求变化并极富想象力。制陶艺人以制陶的方式,展现了他们高潮的雕塑艺术,体现了他们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奇思妙想。他们把艺术融入了日常生活。 陶器纹饰犹如前述,极为丰富且富于变化。彩陶以直线为主,数道平行直线分别与三角形、半圆形、菱形、相结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几何纹图案,给人一种线条疏朗流畅,简约大方,布局自然得体的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豆柄镂孔装饰,使本来秀美的造型锦上添花,更加轻盈剔透。 在这座艺术宝库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女性的饰物。所有的女性墓葬几乎都随葬有不同质料的饰品。如27号墓死者是位中年女性,颈部有两件钻孔的螺蛳壳,胸前有3件制作规整的蚌环,头后还有一件刻画有三个同心圆图案的长条形蚌制发夹,左肢戴臂环,右肢也有一件长方形臂饰。出土的每件饰品都是经过精工制作的,反映了小河沿文化对女性外在美的关注,女性有了饰品生活就更多姿多彩。小河沿文化的美学意识不仅表现在生活实用器上,他们还创造了大量的纯艺术作品。在67号墓中还发现了一件陶埙,此陶埙为泥质红陶,圆球体,直柄中空,球体正中有一孔,柄端有对称的双孔,球体以口为中心绘三条放射状彩带。这件陶埙不仅具有吹奏的功能,还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件陶埙在墓葬中出现,说明了先民对音乐的热衷和研究,音乐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三 著名的英国形式派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论艺术》一书中高度赞扬了史前艺术及其古朴性。○13在当代,越来越多的人为史前艺术所吸引。特别是在西方艺术家中,崇尚史前艺术风格几乎成为追求时髦的高雅之风,并形成了一种社会意识倾向。这说明了史前艺术在今天还在显示这她特有的魅力。正如列裴伏尔所说“消失了的时代的社会结构对于我们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但它的艺术仍然有一种无法替代的价值”。大南沟的陶器造型纹饰和女性饰品,反映了史前艺术的那种古朴、稚拙特点。但是,在文明人创造的艺术中,无论多么简朴、多么稚拙,其风格都难以与它相比。史前艺术以其简朴、稚拙吸引着现代观众和艺术家的审美视觉。人类进入文明阶段以来,由于物质资料的丰富,加工技艺的精湛,加上某些审美情趣的要求,使得艺术形式愈加繁复,当这种繁复的形式发展到一定限度时,人们对它便失去了兴趣,而回过头来重新审视那种简单的形式。这一方面源于人们的逆反心理而出现的互补现象,审美情趣由复杂转向简单;另一方面,也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不再习惯于那种冗长繁琐的创作过程,也不再用过多精力欣赏那些繁复庞杂的作品。当然是反映现代人们追求艺术多样化的趋势,并不是说精雕细刻的艺术形式被完全取代。而史前艺术中所包含的幻想成分也是吸引现代人的又一重要因素,人类学家认为,史前时代晚期,由于社会的转型,幻想和崇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力量,使人类的想象力更加发展。譬如,这一时期出现了丰富多样的陶器器形,带有神秘意味的彩陶纹饰以及含有崇仰和莫名含义的骨蚌制品等等,都是对这一时期人类想象力的反映。 大南沟墓富于变化的陶器造型,多姿多彩的陶器纹饰,制作精美的女性饰品,无不反映着的先民们对美的追求和探索,沉积着先民高超的艺术成就,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可信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把我们带进了远古时代的艺术世界,再现了小河沿文化的历史风貌,反射了4500年前后的艺术辉煌。 注 释: ①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M].科学出版社,1998.1~3. ②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15~45,27~30,彩版4,图版15~19,31~32,彩版6,图版23~24,31~32,彩版5,图版20~21,40,图版30,36~37,彩版8,图版28~30,27~40,彩版7,图版26~27,27~40,彩版5~8,图版34,图版34. ③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研究[M].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86~88. ○13克莱夫?贝尔.论艺术[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孙国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