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再思考(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考古》 林壹 参加讨论

    
    三、结语
    评价一种发掘方法的优劣应看其提取信息的多少,以及能否恢复发掘前的状态,旧石器和后段的考古发掘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由于旧石器时代遗存中也会出现原地埋藏的人类活动的迹象,新石器以后的堆积形成中也有自然营力的影响,而旧、新石器时代本身又存在一个过渡阶段,这些特点决定了不同研究方向之间有必要取长补短。比如在新石器考古中,发掘人类行为活动迹象清楚的活动面已总结出成熟的方法,应用到旧石器遗址中,根据土质、土色剥离出一个面来无疑更加困难。但二者的原理是相通的,应当根据其他迹象,如遗迹或较重遗物的底、遗物间的拼合等,来连缀和复原出当时承载各种人类活动的地面,尽可能完整地揭露,不必拘泥于一个水平层的清理深度。
    总之,对旧石器发掘方法来源和特点的追溯有助于理解其本质,并进一步指导实践,根据发掘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发掘方法。
    注释:
    ①张忠培:《中国考古学史的几点认识》、《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见《中同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第17、18、11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②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第23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③a.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见《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
    b同②第150、283页。
    ④本文所谓“自然层”是与人为划定的水平层相对而言的,是考古遗址中人为或自然因素形成的地层单位,不是指某些文化层之间的间歇层或者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地层。
    ⑤同②第151页。
    ⑥戈登·柴尔德著,方辉、方堃杨译:《历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阐释》第50、51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⑦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编,陈胜前译:《考古学:关键概念》第247、24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⑧H.H.沃罗宁著,潘孟陶译:《古代俄罗斯城市发掘方法中的若干问题》,《考古》1957年第5期。
    ⑨王晓阳:《中日田野考古之异》,《中国文物报》2012年2月10日第3版。
    ⑩同②第137~150页。
    (11)李济等:《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34年。
    (12)梁思永:《后岗发掘小记》、《小屯、龙山与仰韶》,见《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
    (13)张弛:《理论、方法与实践之间——中国田野考古中对遗址堆积物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见《考古学研究》(九)下册,文物出版社,2012年。
    (14)安特生著,乐森译:《甘肃考古记》(地质专报甲种第五号)第18、19页,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出版,1925年。
    (15)布勒、步日耶、桑志华、德日进著,李英华等译:《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13年。
    (16)裴文中:《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第11~24、33页,地震出版社,2001年。
    (17)同(16)第34页。
    (18)贾兰坡、黄慰文:《周口店发掘记》第60页,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19)Teilhard de Chardin P,Young CC.,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Chou Kou Tien fossiliferous deposit.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pp.175-202,1929.
    (20)裴文中:《周口店下更新统洞穴含人化石堆积中石英器和其他石器之发现》,见《裴文中科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0年。
    (21)Teilhard de Chardin,P.,and Pei W C.,Thelithic industry of the Sinanthropus deposits in Choukoutien.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pp.316-364,1932.子层即第4层,其中还至少包括a、b、c三个石英层(c即石英1层),寅层即石英2层。当时分层的依据主要是,这三个层包含明确的石制品,在垂直分布上是被其他自然层相互隔开的,但其他层位也可能有人工制品。在《中国猿人石器研究》(裴文中、张森水著,科学出版社,1985年)一书中,这三层被称作甲、乙、丙文化带。
    (22)裴文中、张森水:《中国猿人石器研究》第18页,科学出版社,1985年。
    (23)参见②第260页第三章注(129)。
    (24)贾兰坡、黄慰文、卫奇:《三十六年来的中国旧石器考古》,见《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25)陈全家、李有骞:《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方法述要》,见《新果集:庆祝林法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
    (26)何锟宇:《浅述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的演进》,《南方文物》2008年第1期。
    (27)M.B.伏耶沃德斯基:《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方法》,《考古通讯》1958年第6期。
    (28)黄慰文:《周口店北京直立人遗址》第223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29)王幼平:《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第1~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邹衡:《试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商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4年第4、5期。
    来源:《考古》(京)2016年第2016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