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洋淀的形成与全新世自然环境变迁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现存最大的常年积水湖泊。白洋淀地区这一区域概念来自于自然地理学领域的白洋淀流域,包括汇流形成白洋淀水域的8 条河流所构成的扇形水系区域,范围大致在太行山东麓的拒马河与滹沱河之间,差不多即今天保定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任丘市一带。此乃广义的白洋淀地区概念,而一般常用的人文地理意义上的狭义概念主要是指环白洋淀水域周围的平原地区,主要涉及容城、雄县、安新、徐水和任丘等县域。这也是本文内容所论及的地理范围。 白洋淀的成因一直以来备受地理学界的关注。目前比较统一的研究成果认为,全新世中期以前,白洋淀所在地域尚未形成大面积的连片水域,其古地理环境是古黄河北岸的浅平洼地,存在许多游移的不稳定的潴水洼淀,而出现大面积统一水面并具固定形态的白洋淀乃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结果。具体说来就是北宋年间为防御辽军而进行的大规模筑堤与围河,为白洋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自然环境变迁直接影响着人类文化的生存方式与发展面貌。作为典型的冲积低平原与浅湖沼地貌形态的白洋淀地区,是研究全新世环境变迁及古环境与古文化相互关系的重要地域。全新世白洋淀地区的古环境演变可为3 个阶段:距今11000~8000年的早全新世,气候主调冷干,植被为以松为主、间以少量阔叶树的森林草原。冲积扇出现,古河道发育,局部洼地淤积为水面。距今8000~3000 年的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为以松、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沼生、水生植被大量增加。喜暖、喜湿、喜沼泽动物也大量增加。河网密布,沼泽、洼地、牛轭湖发育。距今3000 年以来的晚全新世,气候趋向温凉偏干,阔叶林与沼生、水生植被减少,洼地湖沼水域收缩。多年来该区域考古发现的资料证实,全新世气候暖湿与冷干的交替变化,直接影响到遗址分布的数量和所处的地貌位置,亦影响到人类对居住点的选择,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史前文化的经济生活类型。 白洋淀地区古地理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该地域在汉代以前属于古黄河下游地区,北流经河北平原入海的古黄河与西面的太行山脉之间,形成一条南北向狭长的地理走廊,而白洋淀地区正处于这条走廊的北端前沿。自然地理意义的白洋淀流域孕育并影响着人文地理意义的白洋淀文化区,白洋淀地区成为河北古文化遗存分布最密集的文化区之一,并且深受太行山东麓地理走廊的影响而具有浓厚的走廊文化特性。 二、史前时代的太行山东麓走廊文化 距今约12000~4000 年间的史前时代,白洋淀地区生存传承着繁荣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发现的考古文化遗存,大致可分为8 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1.新石器时代早期早段文化(约10000-8000 年BC.)目前仅发现徐水南庄头遗址。出土早期陶器,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陶器起源以及当时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段文化(约6500-5000 年BC.)遗址数量较少,主要有容城上坡一期、安新梁庄下层等。典型遗迹发现有房址,典型遗物有石磨盘、石磨棒、装饰几何形纹饰的陶直腹盆和支脚等。此类遗存属北福地一期文化系统,同时与磁山文化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时代亦应大致相当。 3.新石器时代中期前仰韶时代文化(约5000-4700 年BC.)遗址数量骤然增多,以安新留村遗址下层和容城北城遗址为代表,另外还有安新梁庄上层,容城北庄、沟西遗址等。典型遗迹有房址,代表性遗物为陶釜和陶支脚,其次有钵、壶、盆、罐等。该类遗存早于后岗一期文化,略晚于北福地一期文化,属于一支前仰韶时代文化遗存,可称其为北福地二期文化。 4.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时代早期文化(约4700-4000BC.)遗址发现的较少,以安新留村遗址上层为代表。典型陶器有红陶钵、盆、壶、罐、鼎等。文化性质属后岗一期文化。 5.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时代中期文化(约4000-3500BC.)遗址发现的很少,目前只有任邱三各庄遗址一处。代表性陶器为彩陶钵、盆等,多饰红褐彩,图案有弧形三角、圆点等。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有不少相似之处,年代亦应大体相当。 6.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时代晚期文化(约3500-3000BC.)遗址数量很多,以容城午方一期为代表,另有容城东牛、沟西、南庄等。典型陶器为筒形罐和彩陶,以红彩为主,图案常见条带纹、三角形纹、网纹和斜条纹等。彩陶与大司空类型文化有些相似,年代也大致相当。 7.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时代末期文化(约3000-2600BC.)遗址很少,主要有容城上坡二期、徐水瀑河等。发现遗物有夹砂夹云母红褐陶罐、盆和泥质褐陶钵,有少量彩陶等。属仰韶末期向龙山时代过渡文化遗存,约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性质基本属于雪山一期文化。 8.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时代文化(约2600-2000BC.)遗址较多,以任邱哑叭庄遗址一期为代表,另有容城河西,安新申明亭、涞城等。陶器群以灰陶和黑陶为主,流行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器形以各式的瓮、罐类平底器为主。与冀南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存有不少相似之处,时代亦大体一致,属于后岗二期文化。 上述8 个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代表了白洋淀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8个阶段。这一编年体系基本上是连续的,它是研究这一地区史前文化的年代标尺。南庄头是本地新石器文化的起步。北福地一期文化代表着太行山东麓史前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北福地二期文化是后岗一期文化的直接前身,两者前后紧密相继,成为太行山东麓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性文化。 三各庄遗存应是庙底沟类型彩陶向太行山以东地区传播的结果。以午方、东牛遗址为代表的遗存,虽与冀南地区的大司空类型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同时更具有本地的乃至北方的色彩。以哑叭庄一期为代表的龙山遗存,与冀南地区的龙山文化基本相似,应同属华北平原地区龙山文化系统。 白洋淀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轨迹显示着自然环境变迁的深刻影响,尤其表现在聚落分布及其数量方面。前仰韶和仰韶晚期的聚落遗址数量多且分布广,此时期恰巧大致对应于中全新世的两次冷期,而处于全新世大暖期盛期的仰韶早期和中期的遗址数量反而很少。这种现象正说明气候变化导致的湖沼涨缩,对史前人类居住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纵观白洋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文化谱系发展表现出断裂性和复杂性,文化面貌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还始终包含有一些北方地区文化遗存的因素。所有这些特征归结起来就是具有走廊文化的鲜明特性,这正是由于该地区处于太行山东麓走廊地带,是中原与北方、山东与黄土高原等四方考古学文化交互影响之地,因此这一地域的新石器文化在发展与传承进程中必然饱含了浓厚的走廊文化色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