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段宏振:白洋淀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演进历程(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物报》 段宏振 参加讨论

    
    三、夏商周王朝的北疆文化
    夏商西周三代,华夏王朝鼎盛于中原腹地,其灿烂文化影响波及四方,地处古黄河下游的白洋淀地区介于华夏与戎狄之间,属于中原王朝的北疆。因此,该地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继续保持着史前以来的复杂特性,仍然具有鲜明的走廊文化特色。
    夏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比较丰富,主要遗址有安新辛庄克一期、容城上坡三期、白龙、午方,任丘哑叭庄二期等。典型陶器群为灰陶绳纹高领鬲、甗、盆和豆等。文化面貌介于先商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但独具个性,亦即属于中原文化系统与北方文化系统交接地带的特殊文化,被称之为下岳各庄文化。
    商代时期的文化遗存比较复杂,至少包含两个文化系统:属于中原商文化体系的有容城上坡四期、任丘哑叭庄三期等,年代集中于商代晚期。典型陶器与殷墟遗存基本相似,主要有绳纹袋足鬲、簋、盆、瓮等。文化性质与殷墟文化同属于一个体系,但包含有某些北方文化的因素,如上坡遗址四期发现的绳纹花边鬲等。属于北方文化系统的主要遗址有安新辛庄克二期,典型陶器有绳纹袋足高领花边鬲、大口盆等,文化性质属于北方系统的围坊三期文化。
    西周初立,即分封燕国经营北方,因此燕国成为周王朝的北方屏障。然而关于西周之燕的历史记载语焉不详,燕都之外的考古遗存也寥若晨星。白洋淀地区西周时期的遗址发现很少,主要遗址有任丘哑叭庄四期等,出土陶器有绳纹袋足鬲、罐等,文化性质属于中原西周文化。
    白洋淀地区三代时期考古学文化的走廊色彩,较史前时期呈现出更多的南北流向特征,具体表现为:或属于中原系统文化而含有较多北方因素,或属于北方文化系统而包含某些中原因素,或介于中原与北方之间而自成独特一系。此与中原繁盛的夏商周王朝具有强烈的文化凝聚与辐射作用有关,中原文化向北方的引进与传播主要是通过太行山东麓走廊进行的,而白洋淀地区恰正是这条走廊北端的门廊地带,南北两支系统的文化在此碰撞、对峙与融合,不仅形成当地独具地方色彩的走廊文化,而且对中原三代文化的发展与丰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四、东周燕国的南境文化
    进入东周,燕国之迹屡见于史,考古学遗存也丰富多彩。据史载,春秋初期燕桓侯迁都临易。战国时期的大部分时间,燕国的南疆以易水为境,白洋淀地区正处于燕国的南境地带。
    春秋时期的燕国遗存发现的较少,主要有容城南阳遗址一期、徐水大马各庄墓地等。典型陶器有柱足鬲、袋足鬲、罐等。战国时期的燕国遗存较为丰富,主要有容城南阳二期、安新北刘庄、徐水遂城、任丘哑叭庄五期等。典型陶器有绳纹筒形釜、罐、豆等。
    南阳遗址面积巨大,现存有多处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遗迹,四周城墙遗迹也有线索可寻。曾发现随葬有青铜礼器和陶器的墓葬,出土铜鼎、壶、戈等,其中有铭文“燕王职戈”、“西宫”等,一些陶器上有戳印的“易市”字样。种种线索表明,南阳遗址很有可能即战国时期的易,亦即春秋初期桓侯所迁都的临易。
    战国时期,燕国南境的另一个著名标志就是沿易水修建的燕南长城。燕国的北长城主要防御东胡与山戎等北方部族,而南长城则主要是面对赵与齐。考古发现的燕南长城遗迹,西起易县太行山下,向东蜿蜒经徐水、容城、安新、雄县、文安等县,直至大城,总长近260 公里。这条易水长城不仅是燕国的南境线,同时也是燕赵两大王国的分界线,更是燕赵两支重要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地带。
    东周燕国文化的构成以中原和燕国本地成分为主体,同时含有一些北方文化因素。易水及长城、易都与下都武阳等,共同构成了东周燕国的南境文化。白洋淀地区战国时期的燕国南境文化,不仅饱含赵齐等中原诸侯国的同质文化渊源,同时也夹杂某些北方戎狄部族的文化因素,但同时更具有春秋以来燕国文化的本地特色。这也是自史前以来走廊文化传统的长期延续。
    五、秦代以后的文化遗存
    秦统一六国,广置郡县,白洋淀地区属广阳郡易县。西汉时置幽州刺史部,白洋淀地区分属容城县与易县。东汉时该地域又归冀州刺史部,自此直至北朝,该地即处于幽州冀州之间的边际区域,或冀州或幽州或分而属之。幽冀虽是行政分野,但其中先秦燕赵边际的历史痕迹依然可寻。北宋时期,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对峙相持,白洋淀地区即成为宋王朝的北疆边防地带。金代以后,随着北京成为京师都城,白洋淀地区因此进入京畿地区。
    汉代的河北平原经济发达,人口与城镇稠密,此种景象如实地反映在考古遗存方面。容城、雄县、安新等县域保存有较多的汉代墓群,一些墓地的封土尚存。这些墓葬的主人多属于西汉涿郡或东汉河间国的贵族,随葬品中常见铜器和彩绘或饰釉陶器,代表着幽冀两州边际地区的汉文化特色。
    北宋时期最著名的考古遗存当属雄县发现的地道遗址。地道连接雄州与霸州,长度约35 公里,构造为砖砌券顶,洞宽与高大多约为1—1.5 米,存有灯龛、通气孔等附属设施,以及瓷碗、瓶、缸等生活用具。这些地道既可用于驻军防御,也可用来传递联络,当属北宋边防工事类遗存。防御辽军的工事不仅挖掘地道,还有大规模的筑堤与围河,因此而形成了稳固的统一的大面积水域的白洋淀,有些地段的围堤顺势利用了战国时期的燕南长城墙体。因此可以说,现今的白洋淀水域本身即是一处大型的古代土建工程遗迹。另外,宋辽相持于白洋淀地区,几乎是前代燕赵分野、商文化与北方文化对峙于这一地域的历史重演。此正是太行山东麓地区连绵不绝的走廊特性文化的具体表现。
    六、小结
    太行山东麓走廊地区是中原与北方两大古文化区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而白洋淀地区则是这条走廊中的重要中间节点,自史前以来南北两种系统的文化时常在这一地带发生迎面接触,从而形成文化走廊中的文化边际区。考古发现所见这一地区自1 万年以来的古文化遗存,其文化面貌及性质特征既有太行山东麓文化区域的走廊文化共性,也存在着白洋淀地区文化的突出个性:即文化演进传承过程中呈现出长期的边际性特征。这一文化特性的主要表现是,数千年来的文化发展进程始终处于南北两种不同文化板块与体系之间的接壤地带,亦即两个文化区系之间的夹缝地带。随着南北交界的游移变更,所属文化区系时而变换,在两种文化的碰撞、对峙、交锋、融合等背景下,导致白洋淀地区的文化属性常常具有兼容性色彩。然而正是在这种融合与拒绝、兼容与保持的文化交错中,白洋淀地区古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奇异的光彩,甚至造就了白洋淀大面积稳固统一的水域本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