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报告是考古学者进行考古学研究所需信息的重要载体,“因为人们要再了解已被发掘了的遗存,除了查看文字记录、图纸、照片及获取的遗存外,就只能阅读考古报告了,而再也见不到遗存本身或未经发掘的‘完整’的遗存了。”与考古学的研究过程相对应,考古报告包含调查报告、勘探报告、发掘报告等。 时代背景 自造纸术发明以来,纸质书籍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阅读、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纸质考古报告保存时间短、出版周期长、占用空间大、传播速度慢、耗费资源多且价格高等弊端逐渐显现。21 世纪,大数据开启了一场横跨多个领域的技术革命。“作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而诞生的新型出版业态,数字出版昭示着新闻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出版,是指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 近年来,各国纷纷开始提高对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视,数字出版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举措和要求,中国数字出版业呈现出迅速上升发展的势头。 现有考古报告的出版,虽然在编辑、制作过程中采用了一些现代技术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本质上仍属传统出版模式的范畴,展现形式仍以印刷品为主。 推行数字出版模式的必要性 研究需要 由于缺乏资源共享平台,诸多研究者需自己扫描才能得到纸质书籍的电子版文档,导致基础研究存在较多的重复工作。此外,纸质出版物的检索较为落后,研究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才能查全相关资料。 当前,考古报告编写工作滞后的现象依然普遍,使得学界翘首以盼的众多研究资料迟迟未能公开,已严重阻碍了考古学的良性发展。 环保需要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推行数字出版模式可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修复需要 图书古籍修复难度和费用与日俱增,我国专业的修复人才又极其匮乏。推行数字出版模式,将有助于缓解上述现象。 因此,以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为手段,推行信息存量大、体积轻小、检索便捷、成本低且环保的数字出版模式,不仅有助于摆脱当前考古报告出版、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也将促进我国考古资源的整合利用,切实提高考古学的研究效率。 推行数字出版模式的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 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完善与进步,已为数字出版物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11 年8 月29 日,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云计算中心——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正式上线运营,将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低成本的云服务,并大大降低使用者的计算机设备投入与运营成本。 制度可行性 2011 年发布的《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研究》报告,标志着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同年7 月启动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将有利于解决数字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水平滞后等问题,极大地完善行业流程体系,为数字出版行业的改革与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全国版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也将更好地推动版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经济可行性 文物部门每年用于出版发行的经费数额较为巨大,推行数字出版模式,能够减少出版发行费用的支出。同时,可将节省的费用用于数字出版模式的研发与完善。 操作可行性 今年,数字出版机构陆续出现,截至2015 年5 月底,全国已有14 家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数字出版产业链正在加速构建。与此同时运营模式也越来越成熟,作为全国领先的数字出版平台,中国知网(CNKI)于2010 年10 月正式启动“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的稿件为出版内容,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单篇定稿出版”和“整期定稿出版”两种方式进行学术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这一新型出版方式,可大大缩短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为作者争取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知识产权。 以《农业考古》《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和《文物世界》等为代表的考古类学术期刊在中国知网上已陆续实现了“优先数字出版”,标志着考古类期刊迈出了向数字出版模式转型的重要一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