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袁靖 王辉:环境考古要重点研究与水相关的地貌过程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物报》 袁靖 王辉 参加讨论

    环境考古自20 世纪80 年代末在中国兴起以来,日益受到考古学界的关注。从事环境考古研究的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果,值得充分肯定。但是,面对考古研究人员的殷切期望,环境考古研究似乎尚未达到理想的目标。究竟应该如何更加科学地开展研究,真正在考古学综合研究中发挥自己应有的重要作用,始终是萦绕在我们头脑中的问题。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环境考古研究不同于科技考古其他各个领域的研究。这主要表现在其他科技考古领域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来自考古调查或发掘的遗址,比如对年代的测定、对人骨的研究、对动植物遗存的研究、对金属器、陶器和石器的科技考古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对象特征明确,与古代人类活动相关的背景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科技考古各个领域的研究,再结合考古背景进行分析,我们就能够围绕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和涉及古代人类多个方面的行为特征及作用提出自己的认识。而环境考古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古代的人地关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古代的环境状况。对此,考古发掘人员不能给出具体的研究材料,只能依靠环境考古研究人员自己去寻找研究对象,并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结合相关的考古资料探讨古代的人地关系。而古代的环境状况涉及方方面面,要素众多,古代人类并非与当时所有的环境要素都发生交集。我们认为,那些与古代人类活动没有切实关联的环境现象与环境考古研究无关。选择与古代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典型性的环境现象开展研究,才能最终达到环境考古研究的目的。因此,如何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必须确定明确的思路、具体的对象和科学的技术路线。
    日前参加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的“环境考古”主题研讨沙龙(第2 期),听夏正楷先生做《农业起源的环境背景》的讲演。夏先生通过对10 余个位于河漫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新旧石器时代之交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的考察和研究,认为河漫滩为中国北方地区农业的孕育和起源提供了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河漫滩上的植被为河漫滩草甸,居住在河漫滩的古代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动植物的习性,获取食物,后来随着水的泛滥而迁徙,从河漫滩的半定居逐渐转移到河流下切形成的阶地上定居。农业的孕育期和早期起源阶段就是在古代人类适应这样的河流地貌变化过程中完成的。这个观点具有明显的创新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由此,引发我们思考当前环境考古研究思路上的一个重点问题,即我们在环境考古研究中是否应该有一个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
    前面提到夏先生阐述了农业孕育期和早期起源阶段跟古河道的关系密切,这牵涉到水的问题。我们依据已经发表的有关具体遗址的环境考古研究结果,发现在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河南省禹州市瓦店、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浙江省杭州市良渚等多个遗址在形成、发展及遗址废弃之后的地貌演变过程中,水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里仅以二里头和瓦店两个遗址为例。夏正楷先生通过对二里头遗址的研究,发现当时古洛河的决口和改道导致洛河在二里头以西注入伊河,并造成二里头北侧的洛河断流, 成为废弃河道。这个地区一改先前两河相夹,地域狭小的封闭状况,从而在二里头以北形成一个统一的冲积平原。二里头遗址位于冲积平原最南端的一个高地,高地四周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泛滥平原,伊洛河水从高地南侧流过。从高地一直向北,则是连绵起伏的邙山,这种从宏观上呈现出来的依山靠水的地势,为二里头的居民建立居址及发展提供了极好的自然环境。当时的河流及地貌状况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伊河和洛河分别从遗址的南北两侧流过,于二里头以东汇流的地貌状况明显不同。
    本文作者之一通过对瓦店遗址古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河流地貌作为切入点,重建了不同时期河流地貌演化的过程,并对龙山时期的景观与当时聚落、生业的关系以及遗址废弃之后的后生变化进行了讨论。认为在龙山文化晚期,瓦店遗址附近的颍河处于中全新世堆积阶段,遗址所处的台地面与河床之间的高差较小,呈现出“水乡”的特点。这样的景观基础为瓦店先民在台地上开挖流水壕沟以及种植水稻创造了条件。而在遗址废弃之后,全新世晚期的河流下切及侧蚀不断改变着遗址的面貌,逐渐形成今日的景观。
    由此我们认为,我们的环境考古研究首先必须在具体的遗址开展工作。在对一个具体遗址的地貌环境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应该注重围绕这个遗址当时及遗址废弃之后的河道或湖泊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我们要从遗址所在地的土壤剖面或通过打钻孔的方式去获取具体的资料,在必要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观察土壤堆积状况,可以借鉴考古发掘的方式,适当地挖掘探沟,以便更加清晰地观察地层堆积,有意识地去获取科学的资料。上文具体提到的二里头遗址和瓦店遗址的研究,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成功的。我们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有意识地推广究明与当时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河道或湖泊状况的环境考古研究,认识当时的居民与水的相互关系,以及认识遗址废弃之后长时间的河流、湖泊等地貌演变状况是环境考古研究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从理论上讲,河流地貌和湖泊地貌作为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的地貌类型,其在全新世期间的变化是非常明显和频繁的。河流的堆积、下切和摆动及湖泊的扩张和收缩等过程都可能会对聚落和遗物等考古材料造成明显的影响。在研究聚落形态和遗物的分布中,对这些地貌过程影响的评估应该成为一项基本内容。另外,河流地貌和湖泊地貌的演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区域的土地资源状况及水土条件,而这些因素又与聚落选址、生业模式息息相关。因此,在探讨古代人地关系时,需要深入研究河流地貌和湖泊地貌的演化过程。当然,对这些与水相关的地貌过程的研究,必须以遗址以及遗址中揭示的古代人类活动状况为中心逐步展开。
    我们倡导要优先开展对与水相关的地貌过程进行研究,并非忽略对其他环境要素的环境考古研究。但是我们强调,所有的环境考古研究都必须始终围绕当时人类活动的特征来开展。
    我们相信,依据这样的思路,在一个个具体的遗址,针对与水相关的地貌过程开展研究,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我们的环境考古研究水平一定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对古代人地关系的研究一定会有更加科学的认识,环境考古的研究结果一定能够成为考古学综合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