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周宇:中国官方文物调查历程(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物报》 周宇 参加讨论

    
    21世纪的文物调查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国家文物局开展了三次重要的文物调查,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全部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一、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调查于2001年启动,2010年结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调查、采集了包括名称、时代、特征描述、保存条件、保护优先等级等28个指标项及必要的影像信息。
    基本摸清了文物系统馆藏珍贵文物的家底,共采集了1,660,275件/套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适应信息化工作要求,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加强了文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文物局建立了数据中心,17个省建立了省级文物数据中心机房,所有省份均扩充了基础设施、搭建了数据管理平台;提高了文博工作队伍的信息化技能,更新了行业的观念意识。
    调查开启了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文物调查的新纪元,直接提高了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带动了文博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三普”)
    2007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全面部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到2012年,普查工作胜利结束。
    普查进一步廓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较第二次文物普查增幅超过200%。
    普查取得文物翔实的基础信息和数据,包括总量、分布、类型、年代、所有权、使用情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破坏因素等。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景观等新型文化遗产在普查中得到了充分重视。开展了首次水下文物普查。对10余万平方公里的近海海域、西沙群岛以及安徽、江西等内陆省份开展了水下文物普查,确认水下文物点108处、沉船遗址70余处,为摸清我国水下文物的保存现状和分布规律提供了第一手丰富的资料。普查科技手段大大丰富。充分应用了水下考古、航空遥感、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得以在一些无人区、少人区开展普查,取得了显著成绩。普查数据成果得以转化利用,提升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形成热爱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广泛共识。
    三、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国务院于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组织实施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这次普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调查了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取得重要成果。
    建成了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共采集登记了10815万件/套可移动文物,每件/套文物包括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
    新发现、认定了708.4149万件/套文物。按照统一标准,赋予每件文物永久、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建立起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关联一体的“文物身份证”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文物资源的标准化、科技化、动态化管理。
    初步建立了数据社会服务和共享机制,促进文物“活”起来。建立了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网,逐步向社会公开已登录文物基本信息和图片,提供查询、检索等服务。目前向社会开放的文物资源信息达228万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