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银行业虚弱。在战争和通货膨胀的打击下,银行的总股值和储备从1913年的71亿马克跌落到1924年的19亿马克和1925年的23亿马克。除私人银行外,所有银行的存款从1913年的336亿马克下降到1924年的98亿马克,与此同时储蓄银行的存款从197亿马克减少到6亿马克(41)。一战前,德国银行自有资金与存款的比例为1∶3—1∶4。1929年私人银行本身与外来资金的比例约为1∶10,柏林大银行则为1∶15—1∶20(42)。1930年底德国私人外国债务达260—270亿帝国马克,大约有半数是短期的,柏林大银行有40%到50%的存款为外国资金。为缓解资金周转压力,银行纷纷将短期存款转成为长期可投资性资金。1929年德国私营股份银行的现金存款和其在帝国银行的强迫存款额的比例仅为3.8%,而在战前这一比例为7.3%,而英、美银行通常为9%—10%(43)。 相对稳定时期,德国公共财政令人忧虑。随着国家对经济社会干预的加强,国家在社会领域(社会保险、健康和福利、公共住房)的开支增长迅速;在教育、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开支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以1900年价格计算,1913年中央、州及地方三级政府在战争与战争后果有关的开支、经济(包括国有经济、产业扶持、道路、交通)、社会领域(包括社会保险、卫生和社会救济、公共住房)、教育、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和服务、债务等方面的国家人均开支为103.2马克,到1925年三级政府在上述领域的人均开支上升到150.2马克,为1913年的146%;1929年政府在上述七大领域的人均开支进一步增加为211.9马克,为1913年该项开支的211.9%(44)。德国政府财政赤字严重。1925-1931年,德国预算赤字高达40亿马克。到1931年3月德国公共债务达到242亿马克(45)。州、地方政府普遍债台高筑,至1929年9月20日,德国人口在10 000以上的城市外债为7.18亿马克,内债为53.17亿马克,其中短期和中期债务为23.38亿马克。同期人口在100 000以上的城市外债为5.93亿马克,内债为26.54亿马克,其中短期和中期债务为12.86亿马克(见表14)。 国际收支状况恶化。1927年德国经常项目收支逆差高达26.60亿马克,1925-1929年(除1926年外),德国经常项目收支4年平均每年赤字达14.96亿马克(见表15)。为弥补国际收支赤字,20年代德国大举借贷。不少学者认为,到1930年中,德国借贷资本的总额在280亿马克左右,其中超过半数以上的贷款是期限在3年以下短期贷款。这些贷款中有103亿马克用于赔偿,其余用来填补进口赤字(63亿马克)、积累海外资产(97亿马克)、负担商业贷款的利息和增加黄金和外汇的储备(47)。 德国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的复兴很大程度上维系于美国的投资和不断贷款。据统计:1924-1930年德国共得到外国贷款、投资326亿马克,其中长期信贷108亿马克,短期信贷150亿马克,其它投资68亿马克。在长期投资中美国资本占70%(49)。另据统计,到1930年德国所发行的长期债券108亿马克(26亿美元)中,美国占12.5亿美元,德国短期贷款155—160亿马克中,美国约占37%,约60亿马克(14亿美元)(50)。1924-1929年大崩溃前夕,美国占德国信贷机构借贷资本的80%,地方政府贷款的75%,大公司贷款的50%(51)。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主席约翰·埃杰顿宣称:“德国的某些工业集团完全是靠我们的金钱恢复起来的。”(52)1928年11月施特雷泽曼忧心忡忡地预言:“在过去几年中,我们是靠贷款过日子的。如果一旦发生经济危机,美国要求偿还其短期贷款,那我们就要面临破产的危险。”(5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