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丰实,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现任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他曾发表的《良渚文化的分期与年代》、《海岱地区古代社会的复杂化进程》等文章都对学界产生过重大影响。而耗时五年,由他主持编撰的《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一书,从2002年出版至今,仍是国内教材中最好的一本。 一月的济南,正被冬雪覆盖。刚从北京回到济南的栾丰实教授匆匆赶来,他打开办公室的门,冲记者笑了笑,略带歉意。这是他最忙碌的几年,不仅仅因各种开不完的会议,更因为手头大批遗址发掘的资料,这些是过去几十年他和考古系师生共同的心血。他说,他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们都整理出来,“不能留遗憾”。 客从何处来? 1977年10月,中国正式恢复高考。当时,只受过初中教育、在老家几个村的联办中学当教师的栾丰实,因年龄超过了25周岁而被拒之门外。不再抱希望的他在第二年5月结了婚,却又在6月被告知国家已将年龄限制放宽至30周岁。同年7月,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怀抱着一丝期望,栾丰实参加了这场“突如其来”的考试。最终,他以山东烟台福山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也为自己的人生掀开了新的一页。 这听来多少有些像小说里的剧情,但其实并不是太戏剧化的过程。6月,还在教书的栾丰实,白天上班,晚上读书。因身在农村,没有太多资料,更没有可以询问的人,他便“自己憋着看书看了一个月”。临近考试,大家都提前到20里地之外的县城看考场,甚至找好了住处。栾丰实却哪儿也没去,一连三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回于城乡之间,为自己的高考轻轻描上了句点。 或许,这场考试更像是命运的一次眷顾,但经历过动荡年月的栾丰实对于命运一直有着自己的把握。为了逃离那些无来由的社会纷扰,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面向历史的考古专业。时年27岁再次回到校园,栾丰实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痴”了似得把当时可见的所有资料和报告一一读过并记下。天不亮的早晨,电线杆下挤挤搡搡听英文广播的人群中,每日食堂打饭人手一本书的长队中,都少不了他的身影。空白了十二年,“好不容易逮着这个机会”,他说,只想“一分一秒地把时间补回来”。 凭借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后,栾丰实留在了山大考古系。三十几年过去,他仍坚守在此,也从未想过离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