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村,1956年4月30日生,祖籍广东信宜,生长于北京。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丝绸之路考古和中亚死语言写卷,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考古学研究。出版《沙海古卷》等学术著作14部,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院刊》(BSOAS)、《古物》(Antiquity)、德国《中亚杂志》(CAJ)、日本《古代文化》、中国《考古学报》、《文物》、《考古》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1982年起,每年都到丝绸之路沿线古城进行实地考古调查,几乎踏遍天山南北所有重要遗址,多次纵深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寻访沙埋古城。其研究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先后应邀出访欧美、日本、中东、蒙古高原、乃至俄罗斯远东地区。 2015年5月16日—18日,林梅村教授在四川成都参加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文物、文献与文化——历史考古青年论坛(第一届)”。2015年5月17日上午,四川大学学生学术社团明远考古文物社有幸在论坛空隙,于川大博物馆四楼会议室对林梅村先生进行了采访。论坛的倡导者、明远考古文物社指导老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王煜也参加了本次访谈。现将采访内容整理成文,以飨后学。由于本文是根据现场录音进行的记录,如有错误之处,应由明远考古文物社负责。 明远考古文物社(以下简称“明”):您在中外文化交流考古方面做的工作比较多,硕果累累,出版了很多著作。我们想请您讲一讲,您在中外文化交流这方面学习、研究的心得。 林梅村教授(以下简称“林”):当初考古系是北大历史系的一个专业,然后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就独立成一个系,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学院了。当然独立出来以后就有一个问题,原来我们考古系的学生在历史系的时候呢,有世界史专业。而独立出来之后就没有世界史专业,这样纯粹研究中国考古学就不行啦,可能就出于这种考虑吧。当时季先生还是副校长呢,因为1993年我在美国工作,正好(季先生他们)就商量让我回来了。比如我现在研究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个领域,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就是都很忌讳的一件事。当时我们学院要重点学习这个,叫反对中国文化西来说。那个时候学界特意强调,一定不能说中国的这些东西是外来的。我北大毕业以后没有直接留在北大,我先在国家文物局工作的。(在那里工作了)十一年、十二年吧将近,而我最后一年实际上在美国,到了1994年我才回国。回国以后我就开始讲这个领域,讲中国文化有哪些受外来影响。 我毕业以后呢,实际上也没研究考古,我去学梵文了。因为我那个时候特别想做新疆这方面的研究,实际上我的理想是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的新疆队工作。但结果毕业后我去了国家文物局。我在国家文物局的文物研究所,一开始叫文献研究室,专门研究类似马王堆帛书呀这些内容。但是我很想研究西域,后来就又去学了梵文,学梵文就学了八年啊。在此期间我和考古有关的那些书都送人了,都没什么考古方面的书了。后来是在1994年回北大以后又重新再来研究(考古)。在此之后就建立了这个研究方向,叫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研究方向,来研究中国出土的这些外国文物以及国外出土的中国文物,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借助世界史的这些知识。我在到了北大以后,逐渐建立这个学科,到现在就成了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科体系。我现在也培养十几个研究生了,有在美国工作的,也有在全国各地的,这次来与会的也有好几个我的学生,比如陈晓露,就是我的学生,她也要写这方面的书。 而且我们赶上了一个比较好的时代,中国现在大规模的建设,修公路什么的。在城市大规模建设,就发掘出很多文物来。而且在我之前呢,原来(大家)都反对中国文化西来说,所以当时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中国有这些外来文化也不敢说呀,而我是最早开始研究这些外来文化因素的,是吧?所以我也算抓住了一点先机吧。现在很多这方面课题都是我最早开始研究的,大家都知道这个很重要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