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专门史与整体史 >

郭世宝:全球化时代的海外华侨华人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梅 参加讨论

    唐人街的功能已发生变化
    张梅:您刚才讲到的“三重玻璃效应”和“双重离散”,我觉得更适用于华侨华人高科技、高收入群体,可是华侨华人群体中生活水平在中下层的人口占绝大多数,对于这个群体,您是怎么研究的?另外,我们都知道唐人街(Chinatown),假如我们到了美国之后就会问唐人街在哪儿,在加拿大也有唐人街,您怎么看唐人街这个现象?
    郭世宝:其实,“三重玻璃效应”和“双重离散”不局限于高科技、高收入群体,也越来越适用于中下层人士。在加拿大,唐人街现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变化体现在它所居住的成员以及华人社团等各个方面。原来加拿大的唐人街,以讲广东话的华侨华人为主体,就是广东籍华侨以及后来的香港移民。1995年后,随着大陆新移民的到来,唐人街的构成以及很多活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趋向于更加多元。具体表现在,第一,随着大陆新移民的增多,其影响也在增大。第二就是很多人搬出了唐人街,在唐人街以外的地区居住和活动。以温哥华、多伦多为例,温哥华华人,其居住原来局限于市中心的唐人街或中国城,但后来很多人搬到了列治文,列治文虽然不称作唐人街,但是可以理解为温哥华的第二唐人街(列治文是大温哥华地区的一部分),因为该市一半的人口是华人。有人称多伦多有六个唐人街,这是因为那里的华人社区已经发展和扩大了,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来所谓的唐人街了——这个地理上的位置,现在往外伸展到周边的几个卫星城市,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称有六个唐人街的缘由。
    张梅:可是据我所知,美国的唐人街,比如说纽约的法拉盛地价很高,很多新来的华侨根本就住不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只能在外围居住。现在唐人街的功能有没有发生变化?
    郭世宝:功能方面是有一些变化。早些时候,唐人街是华侨华人的居住区,但现在就像你讲的,很多人已经迁往郊区,更多的唐人街变成了商业、文化、娱乐中心,也就是说已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居住区了。比如我目前所在的卡尔加里,有一个超市叫大统华,其发展就不在中国城。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在中国城以外的地方居住,大统华这样的一个华人超市就是坐落在华侨华人相对集中的地方,而不是中国城。就是说,虽然中国城仍然很有象征意义,但是更多的活动还是在中国城之外。
    张梅:其实宋怡明老师还有一个观点,他说华侨华人之所以居住在唐人街,不是因为华侨华人热衷聚居,而是因为当地排华,作为对当地排华的消极应对,他们不得不聚居在一块儿,您怎么看他这个观点?
    郭世宝:是这样的。如果看华侨华人的发展史,例如在加拿大、美国等地,当时的生存条件特别的恶劣,排华也非常严重,所以就需要华人团结起来,形成一种凝聚力来互帮互助,于是就慢慢形成了唐人街或者中国城。
    张梅:宋老师说出这个观点以后,澎湃新闻曾把它作为标题提炼出来,结果引起网上热评,有些中国学者说:“唐人街不是这样形成的,中国人就是喜欢聚居,这是中国人本身的特点!”网上这么评论,您怎么看?
    郭世宝:应该是两方面的原因都有。当时条件特别恶劣,生活很窘迫,大家为了生存聚居在一起,而且当时各方面排华很厉害。1991年,加拿大学者凯·安德森(Kay Anderson)就出版了一本书,题为《温哥华的中国城:加拿大的种族话题,1875—1980》(Vancouver’s Chinatown: Racial Discourse in Canada, 1875—1980)。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温哥华唐人街的研究,揭示了外力强加的身份标志是怎样产生、运行和维持的。她指出,“在加拿大,华人被视为一个‘不同’的人群,实际上,异化华人的做法是体现欧洲白人社会的信念与官方‘文化概念’的实际例子。直至今日,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唐人街仍是那一‘文化概念’具体的、物质的显现。”
    提升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
    张梅:我非常关注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问题,尤其是海外的华裔子女。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以您之见,从国家的层面上,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
    郭世宝:移民在加拿大的民族文化多样化以及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应对移民所带来的文化差异及多样性,加拿大采用的主要举措之一是实行多元文化主义,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为多元文化主义制定政策并确立其法律地位的国家。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各文化群体跨越文化障碍,完全融入加拿大社会,在维护国家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各文化群体之间的合作及交流。在加拿大实行多元文化政策的背景下,我觉得提升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有许多工作可做。我个人认为,一是要加强海外华文教育,逐步完善海外华文教育教材体系、施教体系、教师培训体系、华校帮扶体系和国内外支撑体系,华文学校要与各国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加强合作,朝标准化、正规化、本土化转型升级,同时推进与孔子学院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探索华文教育新模式。二是要通过“请进来”开展日常性的联谊工作。近年来,国务院侨办和地方侨办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工作,例如组织华裔青少年回国观光访问、实地参观和交流,举办“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等品牌互动,增强海外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感知。
    我觉得政策的决策者应该注意的是新生代,例如第二代、第三代华裔子女,平时要去多创造一些环境,来帮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中国文化,了解自己的中国根,比如侨办夏令营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今年卡尔加里就有一所中文学校和国内某个省级的侨务部门合作举办夏令营,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开展中华文化之旅,让中国的文化、语言以夏令营的形式得以交流,这非常之好。
    张梅:您怎么看华侨华人研究的未来走向?
    郭世宝:对于未来走向,我持乐观的态度。我回来参加国内举办的许多学术会议,从整体上感觉,研究兴趣比过去浓,特别是有一些国家政策的扶持,可以申报课题,这样的一些措施能够进一步推动研究。可是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地提升,原来局限于历史的角度,现在需要更广、更宽一些,这是其一。其二就是我们还要注重应用研究,这个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对实践也有一个推动作用,当然反过来对于理论构建也有帮助,这样才会促进整个华侨华人的研究工作。其三,华侨华人研究资金短缺也是一个问题。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拿到了加拿大的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可以开展不同层面的研究。但是现在申请经费竞争性很强,只有22%的成功率,也就是说资金还是一个大问题。当然也需要一些举措来鼓励更多的学者,有越多的人感兴趣越好,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观点,会带来新的不同的研究视角。加强新理论的构建,对实践也更有指导意义。
    (作者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干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