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维基百科?罗利爵士条(Wikipedia,Walter Raleigh,http://en.wikipedia.org/wiki/Walter_Raleigh)。 [2] 本文的东亚(East Asia)指亚洲东部,大体上与“远东”(Far East)的概念相当。学者在运用“东亚”概念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东亚”包括日本、朝鲜和中国,广义的“东亚”则包括东南亚。本文取广义的“东亚”(East Asia)概念,地域范围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东南亚区域。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本文的“东亚海权”,指日本以南,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北、马六甲海峡以东海域的贸易控制权。 [3] 安东尼?瑞德著,孙来臣等译:《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第2卷)(Antony Reid,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 V.2),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5页。 [4] 安东尼?瑞德著,孙来臣等译:《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第20—21页。 [5] 乔治?马塞拉曼:《殖民主义的摇篮》(George Masselman, The Cradle of Colonialism),耶鲁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59页。 [6] 亨利?玉尔:《古代中国闻见录》(Sir Henry Yule,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Being a Collection of Medieval Notices of China),伦敦1915年版,第180页。 [7] 据葡萄牙文献,葡萄牙人到达的地点为Tamao,即屯门(岛),现伶仃岛。布拉加:《葡萄牙先驱者的屯门》(G.M.Braga,“The Tamao of the Portuguese Pioneers”),《天下月刊》(T’ien Hsia Monthly)1939年第11期,第422页。 [8] 德?耶修士:《作为新旧国际大港的澳门历史》(C.A.Montalto de Jesus, Historic Macao:International Tracts, Old and New),澳门1926年版,第9—10页。 [9] 张天泽:《1514—1644年的中葡贸易》(T’ien-tse Chang, Sino-Portuguese Trade from 1514 to 1644:A Synthesis of Portuguese and Chinese Sources),莱顿1933年版,第78页。 [10]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102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本,第4页。 [11] 包乐史(Leonard Blussé)著,庄国土等译:《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72页。 [12] 包乐史:《到中国“朝贡”:“荷兰与中国4个世纪的关系”》(Leonard Blussé, Tribuut aan China:Viereeuwen Nedevlands——Chinese betrekkingen),阿姆斯特丹1989年版,第30页。 [13] 艾特威尔:《1530—1650年国际贵金属流动和中国状况》(W.S.Atwell, “International Bullion Flow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Circa 1530-1650”),《历史与现状》(Past and Present)1982年第95卷,第68—90页。 [14] 甘贝菲尔:《日本历史》(E.Kaempfer, The History of Japan),伦敦1728年版,第31页。 [15] 百濑弘:《明代中国之外国贸易》,包遵彭主编:《明代国际贸易》,中国台北1968年版,第56页。 [15] 关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参见斯科兹《马尼拉大帆船》(W.L.Schurz, The Manila Galleon),纽约1939年版。 [16] 中岛乐章:《日本“朱印船”时代的广州、澳门贸易》,郑德华、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65页。 [17] 斯科兹:《马尼拉大帆船》,第139页。 [18] 包乐史:《到中国“朝贡”:“荷兰与中国4个世纪的关系”》,第36—37页。 [19] 安东尼?瑞德:《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第2卷,第161页。 [20] 斯赫里克:《印度尼西亚社会学研究:斯赫里克论著选编》(B.Schrieke, Indonesian Sociological Studies:Selected Writings of B.Schrieke)第1卷,海牙1955年版,第64—65页。 [21] 朱印船指获得日本幕府颁发的特许“异国渡海朱印状”的日本海外贸易船。自1603年签发,到1635年为止,共颁发了360道。岩生成一:《新版朱印状贸易史の研究》,吉川弘文馆1985年版,第114—128页。 [22] 怀雷义:《17世纪的日本海外移民:范围和政策》(William D.Wray,Seventeenth-century Japanese Diaspora:Questions of Boundary and Policy),麦克卡贝、哈拉菲兹、米若卢主编:《近400年的海外移民商贸网络》(Ina Baghdiantz McCabe, Gelina Harlaftis, Ioanna Pepelasis Minoglou, eds, Diaspora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Four Centuries of History),牛津2005年版,第79—80页。 [23] 陈荆和:《清初华舶之长崎贸易及日南航运》,《南洋学报》1957年第13卷第1辑。 [24] 马萨雷拉:《另一世界:16—17世纪欧洲遭遇日本》(Derek Massarella,A World: Elsewhere Europe’s Encounter with Japan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耶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页。 [25] 中岛乐章:《日本“朱印船”时代的广州、澳门贸易》,第83页。 [26] 沈仁安:《德川时代史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27] 中岛乐章:《日本“朱印船”时代的广州、澳门贸易》,第76、85页。 [28] 大庭修著,徐世虹译:《江户时代日中秘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页;在1639年锁国后,仍有受幕府青睐的暹罗王室每年可派一艘船赴日。王士录等译:《剑桥东南亚史》第1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28] 卡隆、斯豪登著,曼利爵士英译:《对强大的日本与暹罗王国的真实描述》(Franois Caron & Joost Schouten, Translated by Sir Roger Manley, A True Description of the Mighty Kingdoms of Japan and Siam),伦敦1671年版,第124页。 [29] 美国传教士协会编:《曼谷纪年》(Press of the American Missionary Association, Bangkok Calendar),曼谷1871年版,第86页。 [30] 张维华:《明史欧洲四国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3页。 [31] 包乐史:《澳门遭遇战》(Leonard Blusse, “Brief Encounter at Macao”),《当代亚洲研究》( Modern Asian Studies)1988年第3期,第655—656页。 [32] 威?伊?邦特库著,姚楠译:《东印度航海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3—74、79页。 [33] 伊斯列尔:《1585—1740年世界贸易中的荷兰海盗》(Jonathan IIsrael, Dutch Primacy in World Trade 1585-1740),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4页。 [34] 程绍刚译注:《荷兰人在福尔摩莎》(De VOC en Formosa 1624-1662,荷兰东印度公司1624—1662年涉台文件),台北联经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35] 程绍刚译注:《荷兰人在福尔摩莎》,第147页。 [36] “merchants without empire”(无政权保护的商人),见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Wang Gungwu, China and the Chinese Oversea), 新加坡1992年版,第79页。 [37] 张天泽:《1514—1644年的中葡贸易》,第90页。 [38] 关于15—17世纪的东亚华商贸易网络,参见庄国土《论15—19世纪初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发展》,《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39] 涂泽民:《行广东抚镇》,《明经世文编》第355卷,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第3819页。 [40] 李旦1617—1618年、1621—1624年获朱印状;其弟1614—1618年获朱印状,其子1617—1618年、1620年获朱印状。岩生成一:《朱印船贸易史研究》,东京1958年版,第184—185页。 [41] 科克斯:《1615—1622年理查德?科克斯日记》(Richard Cocks, Diary of Richard Cocks 1615-1622),伦敦1883年第一版,东京1980年重印版,第309页。 [42] 包乐史:《闽南人或世界主义者?郑芝龙即尼古拉斯?一官的兴起》(Leonard Blusse,Minnan Jen or Cosmopolitan? The Rsie of Cheng Chihlung A lias Nicolas Iquan),费米尔主编:《17—18世纪福建的兴衰》(E.B.Vermeer,ed.,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莱顿1990年版,第253—254页。 [43] 白蒂(C.Patrizia)著,庄国土等译:《郑成功:远东国际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广西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44] 包乐史:《到中国“朝贡”:荷兰与中国4个世纪的关系》,第49页。 [45] 白蒂(P.Carioti)著,庄国土等译:《郑成功:远东国际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第70—71页。 [46] W.Campbell,Formosa under the Dutch, pp.67-69, reprinted in Taipei,1951. [47] G.F.萨德(G.F.Zaide),S.M.萨德(S.M.Zaide):《菲律宾历史文献史料》(Documentary Sources of Philippine History)第4卷,马尼拉1990年版,第453—456页。 [48] 布莱尔、罗宾逊编:《1493—1898年菲律宾群岛史料》(E.H.Blair & J.A.Robertson, The Philippine Islands, 1493-1898),克利夫兰1903—1907年出版,第36卷,第250—251页。 [49] 蒋廷锡等编:《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律令部汇考三十七,1934年影印雍正铜活字本。 [50] 《古今图书集成》,律令部汇考六十六。 [51] 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第79页。 [52] 巴素:《东南亚的中国人》(V.Purcell,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牛津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 [53] 《清圣祖实录》第270卷,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14—15页。 [54] 《清圣祖实录》第271卷,第6—7页。 [55]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67卷,故宫博物院1929—1933年版,第15页。 [56] 《清季外交史料》第87卷,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版,第14—17页。 [57] 史密斯:《1750—1920年日本工业化的本地资源》(Thmas C.Smith, Native Sources of Japanese Industrialization, 1750-1920),加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18页。 [58] 包乐史:《中国的梦魇:一次撤退,两次战败》,刘序枫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第9辑,台北:“中研院”人文社科研究中心2005年版,第153页。 [59] 刘鸿亮:《关于16—17世纪佛郎机火炮的射程问题》,《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60]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第2卷,第244、248、250、25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