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 残破陶瓷器“拼图”还原 由于副中心发掘的墓葬,多数早年被盗,加之年代久远,随葬品绝大部分残破,都要进行修复。据尚珩介绍,目前修复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已累计完成修复500余件套。“八分之一还不到,而且现在发掘还在进行之中,随时发现文物随时要进行修复,这是一项漫长的工作。” 在文物库房内,张晨和陈思雨两位工作人员,正认真修复残破的瓮棺和陶罐。“一个陶罐,破损成了几十块,要把它粘合起来,就像拼图一样。”张晨说,拼接时要先找到罐口边缘的位置,再根据断口、纹路、质地等特征,向上慢慢找,用强力胶一块一块粘合。如果所有的碎片都用上了,陶器还不完整,就要用石膏填充,这个步骤比较难。“一个人修复好一个瓮棺,大约要一周左右。” 归宿 未来将入驻副中心博物馆 据尚珩介绍,副中心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和遗骸,从通州运输到平谷的过程中,全程高速,但为了确保文物安全,时速不能超过80公里。 当然,并不是所有文物都会直接运到平谷。比如去年出土的大量战国时期瓮棺,要先送到实验室进行分离,然后再将陶瓮和骸骨分别装好运送过来。而服装等丝织物,则要在实验室进行分离处理,然后送往专门储存丝织文物的库房保存。 尚珩表示,平谷的这处文物库房,其实只是副中心出土文物的第一个落脚点。在修复完成后,它们会被转运到文研所位于房山的另外一处库房。而价值较高的文物,会被直接送到市文研所本部库房。当然,这些文物的最终归宿,是未来将要建设的副中心博物馆。 关于他们 90后女生独守瓮棺葬 张晨和陈思雨来自山西一所大学,专业都是文物修复。张晨是师兄,陈思雨是师妹(见上图)。 张晨感觉,一个人在库房修复文物的时候,周围万籁俱寂,身边是2000年前的陶器,人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忽然觉得自己变得特别渺小。 陈思雨是一个爱笑的女生,在文研所,女生很“稀有”。因为做考古,女生必须要变女汉子才能应付。张晨说,陈思雨曾一个人在库房的外间整理50多具瓮棺葬尸骨。“房间里只有她一个活人,地上摆满了一堆堆骨头……”一个女孩面对那么多尸骨,不害怕吗?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陈思雨笑着说,当时就想赶紧整理好,运往实验室做研究,根本没想其他事情。 要有情怀还得能吃苦 领队尚珩是张晨和陈思雨的领导,已经在考古这一行干了10个年头。可他也还是位80后。尚珩从小喜欢历史,大学又学习考古,毕业后如愿进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从事考古工作。 尚珩觉得,做考古一定要有情怀,能吃苦。有情怀就是要有发现文物背后故事的冲动,能够被历史感动。“在一砖一瓦中品味历史,你会发现,人们今天经历的痛苦或欢乐,古已有之。” 这次担任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考古领队,尚珩觉得责任重大。过去一年,他几乎就是在工地上度过的。当然,收获也是巨大的,今年,副中心考古项目还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切都让尚珩深受鼓舞。当然,还有更多历史的秘密埋藏在地下,等待着考古人员去发掘。(记者 王歧丰,摄影 记者 李木易) (4000余文物正待重生 北京晨报记者独家探访副中心考古文物库房 ,原文刊于:《北京晨报》2017年6月7日第A0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