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的北京,骄阳似火,连续三十七、八度的高温天气已达五天,周六日只好躲在家里阅读。 周三刚见过前来约稿的新创刊的《博物院》编辑部张亚娜、雷英女士,她们希望水下中心能从水下考古与海上丝路沉船方面组织一个专题,能够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最好还有可读性。接到任务,难以推辞,一来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踩上了热点,大家都比较关注;二来今年是中国水下考古30周年,也应该梳理总结纪念一下。这个周末正好可以构思。 我们都知道,提到中国水下考古,俞伟超先生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人,有“中国水下考古之父”之称。于是,我先翻出了2009年出版的《俞伟超先生纪念文集》,希望从中查到中国水下考古创建初期更多的有关记录。那时距离俞先生过世已近6年,文集分二卷编成,一卷为怀念卷,一卷为学术卷,均为其生前同事、同学、晚辈等撰写。浏览后发现,学术卷,没有任何涉及水下考古内容的文章;怀念卷,除了个别文章涉及水下考古,大多也仅提到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创建了水下考古与航空考古,更多细节并未涉及。但怀念卷多数文章,特别是晚辈学人都不同程度地回忆了俞伟超先生留给他们的——用生命铸就的考古情怀。越看越激动,又延伸至《考古学是什么》一书。于是,专题文章还没构思出,却先有了本篇感想。 一 2003年12月,全国考古工作汇报会在广州召开,我有幸作为山西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但会议期间不幸传来俞伟超先生12月5日凌晨病逝于广州的消息,会议组织全体代表参加了俞伟超先生的告别仪式,所有人悲痛万分,一些人甚至失声痛哭,如果没有与俞先生接触交往的经历自然难以理解。 2002年11月俞伟超先生带病参加“三峡工程重庆库区二期水位重点考古项目汇报会” 要说,俞先生生于1933年1月4日,病情发展已有两年多,病逝时间距离其71周岁生日也仅仅相差一个月,虽说不算高寿,但也过了古稀之年,而参加告别仪式的又基本都是考古界的同仁,按说不至于如此悲痛万分,泪如泉涌。然而,毫无疑问,这种情感又是发自内心,无法掩饰的真情流露。这样只有一种解释,显然是被其深深的人格魅力所打动。这种魅力包含了他用生命、激情、关爱、理性所铸就的考古情怀,与其有过交往,尤其受业其门下的学生、晚辈均深有体会。 俞伟超先生生于上海,1950年9月至1954年7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考古专业学生,毕业后分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57年9月又回到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从苏秉琦先生攻读研究生,1961年1月毕业,获副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直到1985年4月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任副馆长、馆长。 俞伟超先生读书期间在西门外合影(左为俞伟超) 所有与先生第一次接触的晚辈,无不被其充满激情、诗意的言谈举止所感染,同时也对其缺失的双食指感到神秘困惑(我们81级考古班的秦汉考古课是1983年上半年上的,我们是有幸听到其讲课的最后一个班,他与高崇文各讲了一半)。当然,后来的人都知道了其双指的悲壮故事,是从他与72级学生张承志的对话录中知道的。当时,1966年的他33岁,因人格受辱,一天之内三次坚定地赴死,但上帝却只是与他开了个玩笑,可是残缺的双指却成为永久的伤痛。张承志在对话录中称“那一天里三次赴死的行为,简直是一首壮烈的诗”。我想从此之后,俞先生一定参透了人生,不再计较于个人的得失,而是更加看重生命的意义。于是,他的人生开始了新的、更高、更大的升华。 二 张承志与俞先生的对话时间是1987年,这时的俞先生54岁,已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馆长,对考古与人生的认识已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与水平,而这时的张承志早已成为著名的大作家。两位睿智人士的对话,充满了对考古与人生的哲学思考。这篇对话以《诗的考古学—俞伟超张承志对话录》首刊于1987年第5期《文学自由谈》,后又收录于1996年出版的《考古学是什么》一书,至今已30年。想必考古的人大都看过这篇对话,但我肯定年龄阅历的不同,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不同阶段的数次阅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受,从中总能找到启迪自己人生与事业的思想与灵感,只是远不能达到先生的高度。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这只是杰克·霍吉四句名言的最后一句,完整句子是“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根子上还是思想决定命运。其实,我们从更早时候就能看到俞先生身上的思想、激情与诗意。他在对话录中披露,1956年初,那时23岁,应该是分到考古所工作后的一年半,他在三门峡搞黄河栈道调查,发现了一百多处题刻,回来后当晚到洛阳,给夏鼐先生写了一封16页纸的信。可以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激情澎湃。 黄河水库调查发掘期间俞伟超、吴荣曾等合影(左二俞伟超;左三吴荣曾;左五刘观民;左七黄展岳) 1974年,让俞先生另一件激动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在湖北盘龙城带领学生实习发现了二里岗时期的大型宫殿基址。发现的激动这里就不提了,但我这里要谈黄锡全在回忆文章中提到的一件实习轶事。盘龙城实习后,俞先生带1972级同学赴湖南参观,途径黄锡全同学荆州的家,他的父母特意提前杀掉年猪招待俞先生与全班同学。俞先生非常高兴,毫不犹豫地带领同学们踏着泥泞的道路冒雨走到黄锡全家,令其家人十分激动。当得知俞先生去世的不幸消息时,时年85岁的黄锡全之母亲悲痛地流下了眼泪,这时已距离俞先生去他家过去了29年,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忆才能让85岁的老人留下悲痛的眼泪,由此也可看出俞先生之人格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