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湖湘考古人的怀念(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湖南考古 郭伟民 参加讨论

    
    湖南长沙作为楚汉名城,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所在,作为从长沙走出去的学者,张先生对此具有浓烈的湘情。当然,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湖南乡土观念,而是对于湖南这个区域的考古以及历史文化的思考,是对于湖南在中国多元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考。他多次对我们说,湖南的历史,西汉长沙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是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他对汉长沙国的考古给予厚望,每次回家乡,总要到河西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地,去检查汉王陵考古的工作。他在汉长沙国王陵遗址公园谷山片区对我们说,一定要把陵园的布局搞清楚,要取得突破就必须先做布局。这些年汉王陵遗址考古取得了一些突破,与张先生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张忠培先生关心家乡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其拳拳之心带着对家园故土的深情厚意,带着对湖南这片土地赤诚和热爱。这一点,从老司城的考古、保护与申遗等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老司城的考古工作开展之后不久,我们曾向先生请教,该如何做这一类遗址的考古,先生说:必须做格局,做遗址的空间布局。但是面对老司城这类遗址,建筑遗存多,建筑物又多次反复建造,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到底应该做那个时期的布局就颇费思量了。张先生告诉我们,这类遗址的格局要从道路着手,排水沟也是重要的突破口,把这两类遗存做好了,这座山城的格局才有可能做好。我们后来按照先生的要求去开展工作,果然取得重要收获,取得了不同时期和年代的准确遗存,这些与道路及排水沟的分布有密切关系。老司城的考古发掘获得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与先生的指导有重要的关系。2010年以后,老司城又连续获批国家大遗址项目、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2年底还进入了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为此,我们有更多的工作需要请教张忠培先生,从考古工作到申遗工作,张先生总是给我们指点迷津。为了老司城的申遗,先生前后四次来到老司城现场考察指导,在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展示、突出普遍价值的提炼、遗址公园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他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肯定,对老司城更是饱含深情。他走在老司城的正街,用拐杖指着老司城的宫墙说,什么是世界遗产,看啦,这就是世界遗产!2015年7月以老司城、海龙囤、唐崖为代表的中国土司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喜讯向张先生报告,他比谁都高兴。实际上,对于湖南的文化遗产保护,先生一直在积极鼓励和引导,长沙铜官窑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凤凰古城和苗疆边墙的考古调查及保护都是在先生的具体指导下进行的。点点滴滴,无不凝聚着先生对故乡的关爱之情。
    张忠培先生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中国考古界很多都受益于先生的教诲。我们每次见面,总会聆听他的谈话,聆听他的思想,越是了解先生的学术思想,越觉得先生总是在思考,在前进。先生的学术生涯,集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学术研究于一身,他是这三个方面的思想者、指导者和行动者。最近一些年,因工作关系,每年总会有一些机会当面向先生请教,每次见到我,先生都很热心地问起湖南的工作,问及我们田野考古的发现,资料的整理和学术研究,先生会毫无保留地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考与我分享。他多次向我提到考古学文化的一些认识,认为文化总是多元的,文化的进程也基本上是传承、吸收、融合、创新的过程。他对目前中国考古学的热点和重点问题都有认真的思考和积极主动的工作,比如中国文明化进程和国家起源问题,他强调要从具体遗址入手,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整理材料和分析材料才能构建出文明化进程的清晰轮廓。他以八十多高龄和疾病的身体还亲自核对材料,研究具体问题,体现了一个考古学者的真本色。
    先生的思想始终站在学术的前沿,对当前考古、历史、文化等重大学术进行考察,体现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良好视角。我每一次读他的文章,都会深受启发。这样的学术大师的思想总是给人以启发,我们是沿着大师的足迹前行,或者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继续攀登。这就是先生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
    长期的烟不离手,长期的伏案科研和野外奔波,先生近些年多种疾病缠身,以至这两年需要吸氧方能减缓呼吸之苦。但每遇学生后辈前来求教,先生总是乐此不疲地热情接待,并长谈学术。看着他那呼吸困难的样子,好多次我都不忍打扰先生的休息,但是先生总是说,再坐一会儿,不急!我也深知,这样的见面肯定是见一次少一次,我又何尝不想多坐一会,更多地聆听先生的教诲?我有许多学术困惑想向先生求教,但近些年,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做长时间的谈话和费神的思考了。对于身上的疾病,想必先生也有考虑,所以只要时间允许,生命允许,他还要只争朝夕,争取完成未了的心愿,还要完成他拟定的学术计划,这真是一个把学术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老人啦!
    我不惊异于先生的离去,但是,却惊异于离去的突然,也惊异于离去的平静。他像一个完成了任务的战士,需要彻底地休息了。“早上六点多上洗手间,儿子陪同回床时就歪在那儿了,不行了。立叫120急救车,在急救车上心脏就停止跳动了,用复苏的方式送到最近的积水潭医院再进行抢救,没有抢救过来,先生走了!”先生的弟子、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在第一时刻向外报告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先生走了,意料之外的匆匆而行,从此无法再聆听他的湘音,从此考古界少了一颗星。
    先生千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