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鹏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工作,201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动物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 1动物遗存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动物遗存,摆起来很好看,背后的鉴定工作却非常艰辛。我曾经对广西考古遗址进行过研究,用卡车拉过来整整37箱动物遗存,鉴定的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 做动物考古学,难免会被人开玩笑指指戳戳说:这人就是研究猪狗的。对此,我们只是“微微一笑很倾城”。我们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零零碎碎的动物遗存,以获取非常重要、且大家不易关注的信息,从而在一定层面上复原古代社会。 出土的动物遗存中,以骨骼所占比例最高。在美剧《BONES》(《识骨寻踪》)、《CSI》(《犯罪现场调查》)中,科学家们能从骨骼上面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动物考古学者通过对动物遗存进行鉴定和研究而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考古背景信息。即动物考古学的研究背景,动物遗存出土于哪个遗址、哪个遗迹单位、哪个分期,以及获取方法、现场拍照和绘图、鉴定人和日期等。 二、动物基本信息。包括动物的种属、骨骼和部位、测量数据、保存状况、病变、年龄、性别、数量、重量等信息。 三、古人活动信息。动物因为和人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而出现在考古遗址当中,先民通过各种手段捕获、驯化、屠宰和食用动物以及把骨骼制作成骨器等,这些先民活动的信息在动物骨骼身上会留下蛛丝马迹。 四、埋藏学信息。包括自然痕迹、动物啃咬等,就是研究这些骨骼暴露或埋藏到地底下之后,哪些因素对它施加了影响,从而造成了动物骨骼的一些改变,而这些改变是与当时人的活动是无关的。 五、自然科学信息。这些信息多是肉眼所看不到的,比如测年、古DNA、碳氮稳定同位素和锶稳定同位素分析获取的信息。 对于动物考古学者而言,这一根根的骨头就是一件件的动物遗存,但对于古人而言,动物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那么,古人是如何利用这些动物资源的呢?主要分四个方面: 一、主产品资源。动物最主要的用途就是肉食。 二、副产品资源。包括对动物的脂肪、皮和骨料等的利用。无论是主产品还是副产品资源,动物终其一生只能提供一次,比如宰杀的动物只能提供一次肉食。 三、次级产品资源。包括对动物毛发、奶、畜力等的利用,动物终其一生可以提供多次。 四、精神资源。这份资源方式不像前三种一样能够提供给人类物质的或者实在的享受,但它反映了当时人的一种精神观念,在考古遗址当中,它往往会以祭牲或者卜骨的形象出现。 2研究课题 动物考古学者是如何将动物遗存信息转化成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的呢? 目前,我们围绕着“人类对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所进行的一些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古代家养动物的起源以及传播的研究。 二、由生业角度对古代畜牧业及其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乃至于社会发展内在联系的研究。 三、对动物次级产品资源(毛和畜力等)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对于古人而言,次级产品资源有时甚至要比主产品资源更为重要,因为它在动物的一生当中可以多次提供、且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 四、动物在古代社会的祭祀或者丧葬礼俗中应用的研究。 五、古代社会骨器制作以及制骨手工业的研究。 今天,我们主要是围绕“古代家养动物的起源和传播”以及“畜牧业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这两个最核心的研究课题,简要地展开论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