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政史观对于经济与政治关系的思考 新财政史观认为,在任何历史阶段,国家都对税收基础有消极的或积极的影响。以中国明朝和西欧的差别为例:中国明朝皇帝与同时期西欧君主的做法不同,他们积极地抑制经济增长,以防止由经济增长造成的区域失衡,进而威胁帝国的政治统一。 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角度来说,新财政史以财政问题为起点理解社会经济变革,实质上是强调政治因素的重要性。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东欧剧变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政治的关注,尤其是对政治变革对历史进程影响的关注。事实上,新财政史观之所以强调政治因素是造成各个财政体系不稳定和突然变动的原因,是在历史分析方法上拒绝片面注重经济因素的体现,进而也是综合政治和经济因素来解读历史变迁的尝试。 新财政史将欧洲历史映射到财政体系的变迁之中,以财政体系的特点定义历史时期,以财政体系变革为判断历史变革的标准,是区别以朝代更替、生产关系和增长方式等标示历史阶段的新方式。新财政史的研究价值绝不仅仅限于欧洲文明的解读,对于非欧洲文明的历史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实际上,欧洲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与其财政体系现代化基本上是同步相关联的,这对于我们正在推进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尤其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新财政史回应了恩格斯在晚年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反思,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可能不是单维度的决定关系,更可能是双维度的互动关系。新财政史对于欧洲国家现代化的观察,以及中国明清时代的考察,就恰恰说明政治制度的变革会对经济的发展发挥十分明显的作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