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治学心语 >

“克服过去”:联邦德国如何重塑历史政治意识(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学术前沿》2014年5下 吕一民/范丁梁 参加讨论

    20世纪70年代:全新模式
    1968年席卷西欧的学生运动过后,社会民主主义在联邦德国迎来了政治上的繁荣期,社民党终于成为了政坛上的一股决定性力量。1969年7月,古斯塔夫·海涅曼(Gustav W. Heinemann)就任联邦德国第三任总统,成为二战后第一位担任总统一职的社会民主党人。同年10月,时任社民党主席的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当选为联邦德国第四任总理,领导社民党与自民党组成了联合政府。联邦德国由此进入了“社会民主党的年代”,直至1982年基民盟/基社盟与自民党结盟后重新执政。1969年的政权交替,不仅意味着社民党开始主导联邦德国的内政外交,同时也意味着它开始系统地构建自己的一套历史政策。1970年5月8日,联邦议会首次就二战结束发表官方看法。自此以后,政治家们终于跳出行政和立法的框架,直接地围绕纳粹主义展开争论。作为“另一个德国”的代表,作为一个“被解放”而非“被战胜”之德国的总理,(13)勃兰特于1970年12月7日在华沙犹太区起义纪念碑前震惊世界的一跪,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为社会民主主义以批判和反思为主基调的纳粹历史克服之路拉开了大幕。在20世纪70年代,社民党—自民党联合政府大力地推进了联邦德国正视和反思历史的进程,同时也扩大了与基民盟/基社盟之间的对立。
    社会民主主义历史图景的第一个重要立足点,在于对俾斯麦及其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持批判态度。社民党政治家们主张不应该停留在希特勒政权时期,而要往历史深处、往俾斯麦帝国去追问“德国的浩劫”产生的原因。1965年4月1日,在基民盟/基社盟庆祝俾斯麦150岁诞辰时,就没有一位重要的社民党政治家参与其中。(14)1971年1月,值德意志帝国建立100周年之际,社民党人更为鲜明地举起了反对的旗帜。勃兰特认为,俾斯麦及其帝国不应该再被视为德国历史进程中的“榜样”。(15)海涅曼在1971年1月17日的全德广播电视讲话中指出,1871年在德国只有实现了“外部的统一而没有完整的公民内部的统一”。一方面,他承认俾斯麦的政策(即在排除奥地利的前提下强制性地建立了小德意志的王侯联邦国家),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他认为帝国的建立不但“摧毁了民主的与民族的意愿之间的联系”,而且“将德国人的民族意识片面地束缚在君主制保守主义的力量上”。在此基础上,海涅曼强调,应该向俾斯麦帝国的历史中去寻找纳粹主义的起因:“谁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成是一次纯粹的不幸,认为德国人不是共犯,谁将1919年凡尔赛条约的不公当成是纳粹夺权的托辞,他就始终没有完全理解1918年那场崩溃的原因。百年帝国——这不是意味着一次凡尔赛,而是两次凡尔赛,1871年和1919年,这还意味着奥斯维辛、斯大林格勒以及1945年的无条件投降。”(16)
    在此之前,还尚未有联邦总统以这种方式对历史进行清算。海涅曼的讲话引发了联邦德国政治公共领域的一场激烈的争论。在野党的反对声潮尤为高涨。他们强调,俾斯麦帝国虽然不是通过民主途径建立起来的,但是它符合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意愿;同时指责海涅曼从德意志帝国到第三帝国的连续性命题,是一种“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捏造”,这位总统在对待历史问题时“滥用职权”,是为了给社民党的新东方政策扫清障碍。(17)虽然海涅曼的论点引发了很多争议,但它标记了联邦德国回忆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此,排挤纳粹历史的政治话语体系被瓦解,用“德意志特殊道路”理论阐释纳粹历史的话语体系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它最终成为了1970年代“联邦德国历史政策的基础共识”。(18)因为这一阐释模式将德国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视为一段可以被理解与阐释的发展过程,并因此证明,只要联邦德国如勃兰特1969年的竞选口号所言,“胆敢拥有更多民主”,它就可以从纳粹历史的重负中解放出来。
    社会民主主义历史政策的第二个重心,更直接地与勃兰特政府的新东方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社民党人认为,东西德的分裂是德意志民族为其历史所付出的代价,它的根源不是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而是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甚至更往前推,是1871年俾斯麦帝国的建立。民族国家无条件的重新统一只是“西德人的生活谎言”。(19)联邦德国及其民众要承认两个德国的既存事实,从而重新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只有欧洲的和平秩序,才能将那些对我们德国人而言与1945年关联之事划上历史的句号。”(20)而在拒绝承认德国分裂的基民盟/基社盟看来,1972年《两德关系基础条约》的签署,标志着存在了101年的俾斯麦帝国的彻底破产。他们将海涅曼和勃兰特等社民党人视为“帝国的敌人”和“无国之人”。双方的争论直指对“民族”概念的理解:德意志民族何在?它究竟是1871年建立的国家民族,还是1848年建立的文化民族?保守主义相信,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的建立和领土的确定,而非仅仅是意识和愿望。由此,他们为德意志民族划出了一条从俾斯麦帝国至联邦德国的传承图。社会民主主义则认为,民族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民族共同感的形成。而早在1848年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召开之时,德意志民族就首次作为政治意愿共同体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由此,他们将民主德国也纳入了德意志民族的范畴,并且与联邦德国平起平坐。于是,问题进一步指向:联邦德国自我认知的基础何在?如果它不是一个将要恢复的民族国家之核心,那么它是什么?社民党的回答是自由运动。从德国的雅各宾派到第三帝国的抵抗运动,德国史上从来不缺少用自由意识武装起来的民众。联邦德国民主体制之历史根源正在于此,它不仅仅是1945年战胜国的一纸文书。
    如果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民盟/基社盟将联邦德国视为俾斯麦帝国的继承者,通过将第三帝国从德国史中排挤出去来与其相割裂的话,那么七十年代,社民党则重新定义了联邦德国的历史根源和自我认识。社民党人一方面将俾斯麦帝国和第三帝国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为联邦德国挖掘自己的奠基石,从而与纳粹主义彻底撇清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