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十刚开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邓绍根笑称,自己年龄虽然不小了,但心态很年轻。他认为,当前我国新闻史研究成果丰硕,但基础性研究仍需加强。 学科交叉拓宽研究视野 新闻史是专业性很强的专门史,不仅需要具备历史学的素养,还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学理论和知识。邓绍根本科和硕士阶段的专业都是历史学,这对他的跨学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的研究交叉了历史学和新闻学,深受其益,所以还想继续尝试一些新的交叉学科领域。”邓绍根说,目前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比较多的是历史文化语义学、概念史研究方法,而且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他表示,“以后将注意话语修辞和跨文化研究对新闻史研究的借鉴,开拓新闻史研究视野,提升新闻史研究水平。” “史料”是邓绍根做学问的一个关键词。邓绍根表示,历史学有专门的史料学,但新闻史研究没有,新闻史研究者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积累。 开拓新闻史研究的新局面 邓绍根表示,从事新闻史研究,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对新闻史上的事实和自己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详细的调查,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的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对于新闻史研究的未来,邓绍根还有很多期许。“首先要多做基础性研究工作,发掘新史料是新闻史研究理论创新的前提。”在他看来,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的设立,说明新闻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其次是多打深井,多做个案研究。”在邓绍根看来,打深井,意味着要达到前人没有达到的深度,要有新突破;个案研究则要重视报刊原件、新解密的档案资料和口述历史的搜集整理工作,加强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报刊、报人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新闻史研究的整体水平,开拓出新闻史研究的新局面。 “最后还要注重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创新。”邓绍根表示,新闻史研究还需要广大的新闻史研究工作者借鉴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增强问题意识,开拓研究视野,丰富研究角度,革新研究方法,提升研究层次,迈入更高水平的新闻史研究阶段。 为学之道贵在踏实 对于邓绍根来说,为学就要重视四个方面:踏实,求真,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踏实是邓绍根的治学之道,“这与我学历史专业树立的板凳精神、严谨治学的信念有重要关系。”做学问离不开广博的阅读,多读书是基础,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对此,邓绍根深以为然,“做学问要求真,要有批判性思维。”在研究过程中,当搜集到丰富的新史料,发现得到的结论与教科书或其他研究成果不相吻合时,邓绍根都会有一种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研究的冲动,“将它们写出来,纠正书本上既往的历史定论”。“不唯书还不够,还要不唯上,即不迷信权威之言”,他表示年轻学者要敢于自成一家之说。 谈起自己的研究成果,邓绍根说,秘诀就在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他从2004年开始研究“记者”一词,十几年来,一直坚持不懈。他不断利用发掘的新史料研究发现的新问题,先后发表《新闻界关于“记者”一词的探源纷争》(2007年第10期《国际新闻界》)《“记者”一词在中国的源流演变历史》(2008年第1期《新闻与传播研究》)《跨语际旅行“记者”一词在中国演变历史再考察》(2016年第4期《现代传播》)等论文。“从小处着手,在搜集大量新史料进行大量个案研究后,应该大处着眼,将新闻概念史研究系统化,推动近代中国新闻学术话语体系研究的深入发展。”邓绍根表示,“小处着手,搜集史料,进行个案研究,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学术志趣;大处着眼,学习借鉴理论,训练问题意识,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