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天津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陈翰笙先生被誉为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之父”,“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学先驱”,而且在历史学、社会学和国际政治学等多种学术领域均有重大建树。这位由李大钊介绍的、一生横跨三个世纪的中共老党员还是革命家和国际社会活动家,具有世界影响。国内学术界从改革开放以来对陈翰笙先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不断走向深入。 [1] 陈翰老晚年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和世界史所名誉所长。在世界历史研究所建所50周年纪念之际,我愿就个人的直接接触,回忆翰老待人接物的点点滴滴,感受他的人格风范,再次缅怀仙逝多年的翰老,也向世界史所致以敬意。 首先向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50周年华诞表示祝贺!世界史所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地位,不仅是一个研究机构,一个学术重镇,还意味着一个与国内所有世界史学人都有关系的学术平台。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是与世界史所连在一起的。上世纪80年代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到这里查资料,开始有了联系。除同辈人外,认识这里的第一个人是张联芳先生,他当时在《世界历史》杂志编辑部,是我在这里发表第一篇文章的编辑,因此有了来往。然后有幸与陈翰老和陈洪进先生相识。人们之所以与世界史所发生联系,以我个人感觉是因为世界史所拥有“三件宝”:一是资料,这里有专业图书馆;二是名刊,《世界历史》;三是陈翰老这样的著名学者。当然陈翰老这样的著名学者最重要,不论他们健在还是离去,都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翰老德高望重,且率直纯真;大气磅礴,又平和可亲,是我心目中的大德之人,当下忆起,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天,接到陈洪进先生一封亲笔长信。大意是陈翰老读到我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关于英国中世纪个体农民生产、负担及其与资本主义产生关系的研究,翰老很感兴趣,问我是否愿意到北京当面谈一谈。当时翰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世界史所名誉所长。于是我第一次见到了翰老。地点在北京复兴门外24号楼,时间是某个星期一。为什么记住周一呢?因为当时陈洪进先生每周一去陈宅与翰老见面并讨论问题,社科院有车专门接送,有时还有别人参加,都是鸿儒硕学,在以后的见面中曾旁听过他们的交谈。翰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待人非常平和,讲话开门见山,有一种非凡的感染力。第一次见面感觉很温暖,谈了什么现在记不清了,但一句话至今记得,几乎一见面他就说:“你用一系列数据证明,最初是富裕农民支撑了英国的资本主义,这对纠正世人的偏见是一个功劳!”我很惊讶翰老对我当时学习和研究工作的了解程度,第一次见面就领教了他老人家清澈的思维。初次会面还留下一个记忆,刚见面时翰老回答问好但是不跟你握手,只是用中国传统的见面礼拱起双手作揖,让我这个孙辈年龄的初访者无所措手足。后来知道,翰老对任何客人都是这样的礼仪,不论长幼尊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