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风范犹存。翰老身上有中国传统儒家的优秀品质,诸如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胸怀和士林风格之大雅,同时兼具西方的科学与平等精神,而且浑然天成,自成一体。可见中西文化是有契合度的,不仅可以互鉴,也可以会通,亦可以超越!翰老离开了,可人们觉得他还活着,还那么可敬可亲,人们在述说他、怀念他。说到底,是在表达一种诉求,对翰老一代人的精神的诉求,一种向善的愿望:“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他的英名永远与中国人民的事业相连,与学术事业相连,与中华文明再塑造的伟大事业相连。1996年,翰老百年华诞之际,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了《陈翰笙文集》英文版,收录了他1919—1949年的部分英文论文。在扉页上,百岁高龄的翰老用英文亲笔写下一句话:“如果我的梦想能够有助于文明的推进,那么我希望实现这个梦想”(If my dream reflects my hope that may help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I wish to realize it)。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翰老站在文明进步的高度为自己一生做的总结。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纪念翰老,见微知著,实际上在提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即历史研究中的现代关怀。 在纪念世界历史研究所知天命之年的庆典上,再次忆翰老,为他骄傲,也为世界史所骄傲。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世界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暨世界历史所成立50周年座谈会”发言的整理稿。) 注释: [1]参见叶恒:《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陈翰笙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3期,第95-101页。 [2]见拙文“陈翰笙先生是中国农村研究的先行者”,载于沛主编:《革命前辈 学术宗师——陈翰笙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4]张椿年、陆国俊主编:《陈翰笙百年华诞集》(中国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陈翰笙百岁华诞暨从事学术活动75周年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