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国经济的相对衰落 问:二战后的英国经济国有化,与英国经济断续发展同时出现。您能不能谈一下企业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看法? 答:中国国有企业,比如“移动”和“联通”,盈利都很好。中小企业与垄断型大企业之间的优劣,要具体分析。社会需求大、技术要求高的领域,就需要大型企业,可以在各个环节上提高效率,而且能设置研究机构来发展技术。对社会需求小的行业,可能更适合工匠式的小规模生产,比如瑞士式的小企业和中国的个体户。 问:工业经济除去技术以外,也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来保障生产效率,维持社会秩序。对此,您能谈一下英国的管理经验或者教训吗? 答: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在交通运输领域,像铁路与运河,都牵涉到占地问题,为此都需要议会立法来有偿征收。英国铁路运输业长期以来是私有的,直到后来才开始了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反复。 资本主义生产与剥削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像英国工厂规章制度中有细密的罚款规定。在手工工场时代,工人与老板一起吃住干活,有宗法制的遗存。然而,就现代企业管理而言,是美国完善了现代法人制度与大公司的管理,比如设置职业经理人与董事会。相比之下,英国更看重家庭出身与社会背景,这一点也是英国经济相对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此而言,英国并没有太独到的管理经验。 问:在维多利亚时代后期,英国便开始了经济上的相对衰落。在二战以后,英国有过经济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反复,以及经济的断续发展。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答:英国经济相对衰落,与其在采用新技术和普及基础教育上的不及时有关。英国科学技术研究有精英化的特点,在纯理论研究上很领先,英国有很多科学家得过诺贝尔奖。可是,从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上却存在“脱节”的现象。此外,英国银行,更偏爱海外投资,而不乐意贷款给本国工业企业。 另外,英国的先行者地位也拖累了产业升级。在生产设备运转很好的情况下,企业不愿意投资新技术,并停止生产来进行设备更新升级。而后来者反而更容易在新技术上领先,比如美、德钢铁工业就直接采用了当时的最新技术。发电机是法拉第的技术研究成果,但英国的电气工业长期落后。人工染料也由英国首先发明的,但却由德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经济发展中新设备应用,必然会造成工人“下岗”、失业等社会问题。电子排版在英国普及的时候,排版工人曾罢工反对。二战过后,英格兰西北部、威尔士也陷入过长期萧条,个别地区的失业率曾达到80%。英国政府采取扶持新产业的政策。英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长期调整,也激起了多次煤矿工人罢工。面对罢工,撒切尔并没有向工会让步。布莱尔部分延续了撒切尔夫人的政策,发展混合经济,改变了工党传统的社会主义政策。 工党在70年代执政时的经济不景气,与当时“共识政治”追求福利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减少失业有关系。布莱尔没有回到工党的旧政策。 在《贝弗里奇报告》以后推行的福利国家政策,用高税收来供养高福利,追求分配的相对公平。在撒切尔夫人前,英国税收很高,比如超额所得税、继承税,以及典型的高房地产税。福利国家容易使积累太少,消费太多。福利国家政策容易鼓励“懒人”。 至于说英国较低的增长速度,在国内市场饱和的前提下,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定会放慢,这与发展中国家不同。日本经济发展曾经很迅猛,但之后也面临长期的缓慢发展。另外,经济发展不一定要很快。经济发展太快是不可持续的。在经济发展稳定的前提下,是可以“享受”一下发展成果的。 问:想请您总结一下英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变化? 答:与法、德、美等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英国政府在经济中所起作用不是很大,主要是自由放任与市场决定,让投资者自己决定。 英国国家的作用主要是立法,经济政策主要是关税——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英国曾长期奉行保护型关税,直到19世纪40年代确立工业垄断地位后,才放弃贸易保护,对上千种商品进口实行免税,直到1932年。英国长期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直到1915年(“一战”爆发后)才向保护关税调整。 英国经济立法主要是反垄断。在当时,以股份公司(比如英格兰银行)为典型的大公司在英国很少。 与美、德、俄、法等国不同,英国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在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中,一般不直接投资。美国铁路由政府对土地进行无偿征用,并担保红利。法国是国家对铁路路网进行设计。 英国自由放任政策,一方面是由于密尔等经济学家支持,一方面是为更好利用自身作为工业化先行者的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才逐渐加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