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高继文

 

【英文标题】Precious Experienc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Adapting Marxism to Accommodate Conditions of China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作者简介】高继文,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济南 250014)

【内容提要】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基础;坚持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中国搞革命和建设,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不能成功;而不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不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能成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所以能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因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取得了新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首条宝贵经验。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关于解决中国问题的现成理论和方案。因此,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搞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前提。

    在民主革命早期,我们党照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并把苏联革命的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脱离了中国国情,使革命受到很大损失。毛泽东经过艰辛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围绕着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深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道路,使革命走向胜利。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挫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主要原因是在理论上犯了教条化的错误,机械地坚持马克思关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设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内出现的“两个凡是”思想,是典型的思想迷信、僵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思想路线,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现代化建设。这就必须纠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尤其是苏东剧变后,在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教条化和自由化的错误态度。前者无视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恪守马克思主义本本,认为改革开放是否定马克思主义,背离社会主义。后者借口时代和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遭受了挫折,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失败论”,主张放弃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没有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分别从“左”和右的方面扰乱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我们党总结经验教训,坚决抵制了各种错误思想,结合改革开放的创造,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一,改革开放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纠正“左”的错误,选择好的政策和体制,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把现代化建设搞上去。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实行改革开放,不纠正“左”的错误,就不能搞活经济。但如果改革开放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纠“左”就变成了纠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那就会改变国家性质,破坏社会安定,最终也发展不起来。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开放,我们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他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1](P369)这个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即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就是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中国才能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逐步实现现代化。“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中国化,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找到富强之路。邓小平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P291-292)这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与僵化和自由化观点划清了界限,使我国的改革开放既有坚定原则,又充满生机活力。

    第二,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针对我们以前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本本化的理解,邓小平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P63)他还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P213)什么是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汲取历史教训,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品格和历史使命等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该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它的体系。”[2](P67)“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么,不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2](P171)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具体条件、具体斗争提出的具体观点、具体行动纲领,就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实际的变化,全部照搬照套。”[3](P229)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首先应把它当作科学体系。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我们党最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的重要性。邓小平精辟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1](P38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2](P114)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制订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再次,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以往我们偏重于从意识形态方面,甚至仅从思想信仰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围绕着社会发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1](P63、116)我们党将这一根本观点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新阐发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根本任务和本质等重要问题,把发展作为硬道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有了切实的内涵。最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必须不断发展。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2](P118)他还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1](P191)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能一成不变。

    总的看,新时期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和实践价值,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自我发展的规律。这样马克思主义就真正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僵化的教条;就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创新,不断解答国内外现实提出的新课题,有力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这就为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在党的工作中的运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依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1957年以后党的思想路线出了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就出现严重失误。而我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重大成就,重要原因是坚持和发展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之点是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反对教条主义。1980年2月,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2](P278)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时,总是强调实事求是、实践的重要性,把成就归功于党的思想路线。他多次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来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P254)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是党永葆先进性、创造性的决定因素,并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党的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基础,是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改革开放的根本路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生命线。

    第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要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坚持唯物辩证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主要是关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列宁的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俄国,重点是解决俄国革命和建设问题;毛泽东思想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必须发展,不能停滞。对这些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理论,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而应灵活运用和发展。实践的发展无止境,理论的发展也无止境,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今天的马克思主义都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纠正一些适应特定条件的观点,提出新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由实践赋予活力,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因此,江泽民同志强调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要解决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客观情况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的所有的话都当成不可更改的教条,那就会损害乃至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3](P336-337)这才是实事求是地、科学地坚信马克思主义。

    第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出发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从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情况出发,独立探索,既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出发,也不能从外国的模式出发。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1](P260)当今世界的大势是和平与发展,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和中国的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必须立足于今天的实际,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从上百年、几十年以前的马克思主义书本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就没有出路。比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凡是有利于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政策和措施,都可以实行,不能受书本的束缚。这是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制定改革开放的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发展市场经济、实行多种所有制和分配形式、主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等政策,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提出来的。按照党的思想路线,我们党不断加深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了更加清醒的理解。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这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使之具体化、中国化,找到在中国的实现形式,比如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计划和市场调节形式等;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研究中国的新情况,提出新思想,纠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的不适合当今中国实际的具体结论;把中国的创新经验理论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在“结合”的过程中,坚持实践标准,以实践发展本本,而不是用本本框实践;研究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正确认识这些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课题及其影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观点、群众观点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突破陈规,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学深学透,用好用活。

    第四,总的说,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统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与时俱进,更加符合实际和时代要求。这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精髓和指导意义的认识更加科学,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把握越来越深,对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信心越来越坚定。说到底,就是初步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归结起来说,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他还强调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4](P11)“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4](P11)“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P12)这就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深刻揭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统一,是我们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不同,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同,国内外一些人一直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甚至有各种非议。主要思想表现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扬此抑彼,要么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要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离经叛道,而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所以,我们研究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就应当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加深这方面的研究,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P11)这个概括全面、深刻、准确,集中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在当今中国的表现形式。报告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4](P11)我们说这条道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因为它坚持了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这决定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我们说这条道路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因为我们立足当今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围绕着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找到了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和具体途径,在这方面创造出了自己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方针政策上。这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内容,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有重大创新,大大拓展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使中国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比如,在经济上我们逐渐实现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相应的在所有制、分配、经济调控手段、市场体系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创造出了本国特色。这就使我们能够从容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等方面的关系,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势,又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加快发展。从世界社会主义的进程和经验看,中国共产党以这些创造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发展和巩固的问题,经历了几代人的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长期没有解决好。新时期中国的探索说明,社会主义只要找到正确的建设道路和任务,具体化为适合各国国情的有效体制和政策,促进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就能真正体现出优越性和生命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看,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与精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计划与市场等方面的关系,按照规律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使社会主义富有蓬勃生机,成为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先进制度。这就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原理,符合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这个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P11-12)这段话高度概括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及其理论地位和实践意义。这个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内在联系,它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原则、基本内容等方面是统一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基础和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等等。由于有了这些基本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汲取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现实经验,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有重大发展,使之适应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时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等问题都有了新认识,超越了前人,突破了陈规。由于有了这些创新,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新成就。以上两方面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科学性的生动体现。这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只要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就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而以僵化或自由化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没有出路。

    总的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历史贡献,是紧紧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初步科学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找到了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我们还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做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和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才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收稿日期:2008-04-18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转自《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济南)2008年3期第45~50页

 

责任编辑:刘悦  钟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