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詹欣,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长春130117 【内容提要】 美国总统尼克松上台伊始,虽说有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意愿,但其对华核战略与前任约翰逊并无本质区别,仍然在强调中国核威胁的情况下继续对华进行遏制。不过随着中苏矛盾的激化,特别是有关苏联打算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的流言逐渐增多,甚至在官方渠道苏联外交官员开始对美国进行试探,这时美国政府才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美苏中三角关系初露端倪。因此中苏边界冲突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一个机遇,但是核因素却是加速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催化剂。 【关 键 词】尼克松政府;核战略;中苏边界冲突 [中图分类号]K27;D829.13;D8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3815(2011)-10-0076-09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无论对中苏关系还是中美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关这段历史,近些年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相当多的论著,它们主要集中在冲突的起源、进程以及对中苏、中美关系影响的讨论上①,大多数学者认为,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对中美关系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问题是,如果中苏边界冲突仅仅维持在常规武器的对峙上,这种影响还会有这么大吗?当中国在进行第一次核试验之前,美国决策层多次探讨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军事打击,苏联并不积极,为什么仅仅过了5年,当苏联转而试探对中国核设施进行核打击时,美国决策层反而开始反对?美苏中都是有核国家,那么核因素在三者之间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是本文试图寻找的答案。 一、尼克松政府初期继续强调中国的核威胁 尽管尼克松上台伊始,便指示其国家安全顾问重新审查对华政策问题,②但其步骤是谨慎的,在核战略方面更是沿袭了约翰逊政府的对华政策。1969年2月6日,尼克松要求国防部副部长戴维·帕卡德对饱受争议的“哨兵”反弹道导弹系统进行联席复查,中国核威胁论仍然是“哨兵”系统存废的主要争论之一。支持者认为,到70年代初估计中国将拥有约10枚洲际弹道导弹,如果没有“哨兵”系统的保护,美国在中国使用10枚洲际弹道导弹的第一次军事打击下将会导致高达700万人口的伤亡;而反对者则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在战略进攻力量方面对于中国将具备有效的威慑,推迟部署并不会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③ 与此同时,情报部门也对中国战略武器计划进行评估,为高层决策提供参考。这份文件是尼克松政府关于中国战略武器计划的第一份评估报告,所以在总则方面对中国战略武器计划进行了回顾。文件的基调仍然强调中国核威胁论,认为:(1)战略武器系统的开发在中国一直被置于最优先的地位。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遇到了经济与政治危机,但是该计划仍然得以继续进行,中国已经进行了许多适当的研究与开发,并建立许多必备的生产设施来支持正在进行中的重要战略武器计划。(2)中国已具备了地区性核打击能力,其现在拥有几枚可由两架喷气式中型轰炸机运载的热核武器。(3)随着中国生产喷气式中型轰炸机并开发战略导弹及其相配的热核弹头,在未来几年这种有限的能力将得以适当的增长。中国可能将于1969年或1970年开始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到70年代中期将能达到80至100枚的水平。(4)关于洲际弹道导弹,如果中国最早在1972年末达到初始作战能力的话,其数量到1975年可能在10至25枚之间。(5)中国可能近期将使用经改造过的中程弹道导弹作为发射工具发射卫星。 不过与约翰逊政府时期的评估相比,该文件还用较多的笔墨分析了中国战略武器计划所面临的问题。他们认为:(1)未来中国战略武器计划的速度、规模和范围仍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中国在开发和制造现代武器系统上所花费的时间要比几年前预测的长。因为中国缺少在复杂的现代武器系统上取得快速进步所必需的广泛的技术和经济基础。这种局势还会由于国内政治局势骚乱、困惑和不确定而加剧,甚至一定程度地被延长。(2)由于中国领导人难以取得尖端武器计划的生产与部署和发展工农业关系二者之间的平衡,因此中国设计者可能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与超级大国的核打击能力相抗衡。这将导致中国放弃初期导弹系统的大规模部署,而希望从拥有相对较少的导弹和飞机上获得重要的威慑作用和政治影响。(3)由于中国核战略部队相对较弱,中国肯定会认识到对邻国和超级大国使用核武器必将冒中国遭受毁灭性打击的风险。整体而言这份文件在分析中国战略核武器计划的有限性同时,继续强调了中国核威胁论。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