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思想的根据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 吴显庆 张平 周立 参加讨论

    3.通过“彼是此非”,“和而不同”的意见交锋,才能形成正确的共识
    “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全面了解和核实情况,形成正确认识或方案,需要听取包括反对意见在内的不同主张。因为“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晏婴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元何犿注:举事不与三人谋,必迷惑)。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同)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何犿注《韩非子》卷九) 。韩非子作为论据的以上故事,不一定是史实,他阐述的道理是:要获得准确、全面的情况和意见,必须获得更多的反映,听取不同以至相反的见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迷惑失智的问题。
    “谋之多,故可以观利害之极致”。获得正确认识,需要不同主张和意见的相互启示激发、相互辩驳、权衡比较。南宋未署编撰者的《群书会元截江网》载,司马光上神宗曰:“谋之多,故可以观利害之极致”;“汉世国家大典礼、大政令、大刑狱、大征伐,必下公卿、大夫、博士、议郎议,其议者固不能一心,有参差不齐者矣。汉集议公天下,汉置大夫专掌议论。苟其事疑似而未决,则合中朝之士杂议之。自两府大臣以下,至博士议郎,皆得以信(伸)其己见,而不嫌于以卑抗尊也。故罢昌陵有议,罢郡国庙有议,击珠厓(地名)有议,赏边功有议,入谷赎罪有议。贾谊为博士,毎诏令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未尝以公卿之言,废谊之对也。朱博得罪,议其狱者五十八人,而谏大夫龚胜等,敢于异将军二千石之议也。王嘉得罪,议其狱者六十人,而少府猛等,敢于抗骠骑将军、御史之议也。不缄黙以因人,不雷同以附势,不合党以济奸,不托公以行私,惟尽其己之所以言,而付之人主之独断。此汉之集议,所以有公天下之意然”(佚名《群书会元截江网》卷二十)。其中“谋之多,故可以观利害之极致”等论述,说明了差异与对立的观点、对策主张的交锋,可以把某一决策的利害关系、疏漏缺失充分反映出来的道理。其所述汉世“以信其己见,而不嫌于以卑抗尊”的史实,也反映了通过“使贱议贵”“不雷同以附势”等“和而不同”的实践,达到了“公天下之意”的目的。
    “同异纷纭,实至当之”。南宋真德秀的《札子三》指出,“先圣有言,君子和而不同。所贵乎君子者,以其叶心(同心)而共济,非以其阿意而相从也。比者更张以来,登延(任用)众彦(贤士),将追元祐之风,而群贤持论,颇有不一之患。故兵议既兴,有以先发制人为说者,有以量时度力为言者。彼是此非,莫能相一,而臣顾以为喜者。盖同异纷纭之中,实至当之,论所由出故也”(真德秀《西山文集》卷十三)。其“同异纷纭之中,实至当之”,亦即在不同意见的争论和比较中,获得正确认识。所以他说,“臣愿陛下戒谕群臣,各尽忠益,事求适当,不必苟同。见有异同,勿相疑忌,成众贤和朝之美,取同心报国之功”(同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