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卫星城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的生活。 上海的卫星城建设发端于1958年。在“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建设方针的指导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卫星城的产业定位、规划空间布局较为合理,基本符合当时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的规划建设方式亦行之有效。在最初的五大卫星城中,闵行卫星城规划建设具备典型性,运行亦相对成熟,堪为范本。 然而,包括闵行卫星城在内,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卫星城规划建设过于强调主业发展,忽视主辅产业的多元化协调发展;加之,由于种种因素造成规划建设出现断层,导致卫星城发展停滞,难以发挥产业密集的优势,人口聚集的“反磁力”效应也大打折扣。这些得失在当代上海郊区新城规划建设过程中值得借鉴和警示。 闵行卫星城规划建设的成功之道 闵行卫星城位于申城西南部,黄浦江上游北岸,距市中心约32公里,是上海最早规划并实施建设的两个卫星城之一(另一个是吴泾)。1958-1959年,闵行卫星城共新建工业建筑21.1万平方米,住宅18万平方米,铁路36.9公里,公路50公里,发电厂和自来水厂各一座,建设成就斐然。 总体而言,闵行卫星城规划建设的成功之道大致有以下三点: 首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闵行地区的原有基础,并适度控制发展规模。一般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卫星城有两种建设开发模式,即传统与现代结合型和纯现代工业化型。闵行卫星城属于前者。 传统元素方面,闵行卫星城的主体区域是闵行镇。闵行镇为上海县的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小上海”之称,在解放前后曾两度作为县治所在地。解放之初,闵行镇各业店铺行号达300家,占上海县商户总数的18.4%。工业方面,1933年,董荣清等在闵行镇创建了上海第一家民族化工染料生产企业-中孚染料厂。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在当地设立制造厂。闵行卫星城的发展有其先天的历史底蕴和根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