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参与第三届、第四届学部归国留学生考试事宜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学部再次会考归国留学生,办法均按照上年章程办理。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七日(1907年9月4日),上谕批准学部所遴选的联芳(外务部左侍郎)、唐景崇(吏部左侍郎)、塔克什讷(副都统)、高而谦四人(60)作为此考试的主考官。襄校官人选由学部定夺。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一日(9月18日)(61),学部致电上海道,请其代为转交聘请严复担任襄校官的电文称:“本月考验东西洋游学毕业生,拟调严君复来京襄校试卷。闻严君现寓沪上,请即劝驾,务望于二十日前到京,来往川资用费均开支公款。严君见允后,乞先电复学部。”(62)严复婉辞:“惟近抱肺疾,且赴京襄校极早,九月杪方能南旋,时涉寒冬,身体不任。方今诸彦盈廷,尚非难得其选。”(63)严复所陈“肺气不舒”(64)当是事实,不愿参加襄校也是事实。然而学部仍催促严复成行,严复不想开罪于学部,不得不勉力为之。此次学部“遴访京外深通科学人员派为襄校”,“先期调取科学优长之外务部员外郎外务部员外郎辜鸿铭、主事曹汝霖,度支部主事王璟芳,陆军部同协参领陈榥,农工商部主事张奎、张锳绪,前光禄寺署正罗振玉,直隶候补道严复,候选道袁长坤、陈锦涛、吴仰曾,大理院行走法科进士李方,学部行走医科进士谢天保,学部行走留学日本工科大学毕业生何燏时等十四员会集学部公所,分充襄校”(65)。襄校官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一倍。从第三次学部归国留学生考试的襄校官名单来看,除了严复、辜鸿铭、吴仰曾三人外,其他襄校官中多人属于第一、第二届学部考试及第人员,与上一届襄校官重合的仅有严复、吴仰曾二人,陈锦涛、李方、谢天保三人均系第二届由最优等而获进士出身诸人,严复从心理上想必并不舒畅。 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907年9月30日),严复到达北京,再一次担任游学毕业生考试襄校官。严复在家书中对此次考试事宜及自己的心态多有记录:二十四日(10月1日)拜访学部官员;二十五日(10月2日)起移入学部(66),等考事完毕后方能出来拜会客人(67);八月廿九日(10月6日)写信给夫人朱明丽谈考试事,严复在家书中表达了明显的不满:“我于廿八日被学部召来考出洋生,年年如此,无谓之极,而又不好意思不来,来实甚苦”(68);九月初三日(10月9日),“考事毕后,无日不是应酬,脑满肠肥,极为讨厌”(69)。学部应酬,例如九月初七日(10月13日),学部尚书荣庆记载,“午后王耕水到,未,答严几道、张弼余诸君步”(70)。严复对于官场旧习,颇不适应。 严修在日记里有更详细的关于考试事宜的记录。八月二十六日(10月3日)记载:“是日设筵请四大臣及襄校官,凡三席。襄校拟题先后收到,请唐春卿前辈选定,晚与君九配定题目。”(71)考试之前,学部先检验与考学生文凭,最终确定42人合格,于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二十七(10月4日)、二十九(10月6日)两日分两场考试,“试毕后臣等将两场试卷分给襄校各员各就所长悉心校阅,再由臣等详细覆核并将该生等所如学堂、所等文凭之高下详细比较,酌定等级,以文凭之等第与考试之分数折中计算,作为考验总平均分数。满八十分以上者为最优等,满七十分以上者为优等,满六十分以上者为中等。计考列最优等七名,优等十七名,中等十四名,分别榜示。此外,尚有不足六十分者四名,不在录取之列”(72)。八月二十八日(10月5日),“九钟襄校官来堂阅卷……(诸襄校官)俱午前至,严几道午后至”(73)。八月二十九日(10月6日),“四钟半起,七钟半点名散卷,照料四大臣阅卷。是日襄校官公评文凭等第……终日在署,夜与襄校诸君谈”(74)。九月初一日(10月7日),“照料阅卷终日。是日襄校二场试卷者四人:辜、严、何、罗”(75)。九月初二日(10月8日),“仍在署照料阅卷。午后请辜、严谈文凭等第”。严复参加第一场、第二场以及文凭等第评定各项事宜,在第三届游学生考试当中的作用仍然十分突出。 九月初六日(10月12日),“(荣庆)辰到学部,唐、严、塔三君已到。再核名册分数,巳正后写榜,申正榜出。章宗元、王建祖、邝富灼、熊崇志、程明超、陆梦熊、稽苓孙七人最优。余优等十七人,中等十四人,予文凭三人,不及格一人(欧阳祺)”(76)。 参加第三届学部考试的归国留学生共计42人,与第二届人数相同,最终获得身份的38人所学专业如下: 最优等:商科4人,文科2人,法政科1人,共计7人; 优等:法政科7人,工5人,农科3人,医科1人,商科1人,共计17人; 中等:工科4人,农科4人,医科3人,法政科2人,格致科1人,共计14人。(77) 不知严复是否负责法政科试卷的阅卷工作。无论实际负责哪一科,由于襄校官数量的增加,工作量均比上一年度减轻。第三届学部考试获得身份的38人中,留美生13人,留日生25人,留日生最多,但是获得最优等的仍以留美生居多(留美生5人,留日生2人)。 第四届学部考试主考官为:唐景崇、梁敦彦、荫昌、达寿(78)。襄校官有:翰林院编修程明超、外务部署左参议吴宗濂、候补参议曹汝霖、翻译官程经世、度支部主事王璟芳,陆军部同正参领陈榥、七品小京官李应泌、农工商部主事张奎、张锳绪、直隶候补道严复、学部参事官林棨、署参事官罗振玉、主事路孝植、医科举人傅汝勤共十四员(79),有一半的襄校官为第三届原任。严复则是留学生归国考试正式开办以来唯一一个参加了全部三届考试的襄校官,严复对这一实情,未必觉得荣耀,只以这一差事为苦。 光绪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1908年9月23日),严复到京。这次阅卷,程序与上一届相同,九月初一日(9月25日)“襄校阅卷……晚(严修)访又陵、挹清及其他襄校,诸公久谈”(80)。九月初二日(9月26日)襄校官就第二场考试阅卷。九月初四日(9月28日),“照料唐、达二公阅头场法政科卷,襄校严、罗两公阅二场国文卷”(81),对于考试阅卷工作没有明确的分工,严复既参与了第一场、第二场国文的阅卷,文凭等级定夺严复也参与其中,九月初九日(10月3日)始返回天津(82)。在京期间,学部尚书荣庆聘严复为审定名词馆总纂,严复认为“学部系是苦部,薪水恐难从丰”(83),仍姑且从之,历三年。 第四次学部考试各部及地方共咨送考生178名。经过甄试,合格人数为127名,是为参加考试人数。参加这次考试的江庸回忆:“汉文题为巫臣使吴,教吴乘车战阵,遂通吴于上国。因题义少可发挥,遂引房琯陈涛之役,用车战事以点缀之,乃大为严几道丈所赏。”“此次国文卷总亦有至可笑者:某君文中有‘古之所谓车者,非今日之人力车、马车欤?’二句,场中资为谈助”(84)。有研究者以《严复日记》内有“九月初一日(9月25日)在学部看教育卷两本,平平耳。一,七十分;一,八十五分”(85),认为江庸所作之文并没有得到严复赞赏(86),但是此次参加考试习法政科的人数极多(仅录取的人数就达到73人),很难判断严复所记这两份试卷内一定有一份为江庸所作。 第四次学部考试考列最优等有陈振先等15名,优等有赵连壁、江庸等45名,中等有王恩博等47名(87)。10月15日,上谕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功名(88)。因人数众多,难以判断严复在其中所起作用,大约属于“奉职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