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地方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近代方志既传承古代方志,又促成现代方志的基本定型,实现了方志的重要转型。通过对近代方志转型的研究与考察,将为我国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以及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指导。 西学东渐促进方志转型 地方志编纂自先秦开始萌芽,到宋代基本定型,其后经过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然而综观古代方志,在体例、门类、内容等方面一脉相承,并没有多少实质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同时,方志也突破古代的历史局限,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尤其是随着近代西方科技输入中国,推动了传统方志的近代转型。 近代志书在传承古代方志的同时,较旧志有所创新。 第一,在修志指导思想上,摈弃旧志宣扬封建道德、封建秩序和封建统治,倡导近代民主、自由和文明。古代方志虽然翔实记载了历代社会文化情况,但受封建皇权思想的影响,以宣扬三纲五常、表彰忠烈节义为目的,具有维护封建道德、封建秩序和封建统治的历史特征。近代以来,受西方民主、自由与文明观念的影响,修志者开始重新审视古代方志,对志书编修理念提出了变革的要求与主张。如1932年“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纂修朱希祖在《广东通志略例》中称,“民国肇建,政体丕变”,修志思想“当别立新裁”,建议志书提倡民主自由,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爱国主义,反对忠君思想,提倡切于实用,反对虚言教化。 第二,在体例、篇目和内容上,删削旧志不合时代的方面,增加反映时代要求和社会特征的内容。古代方志在体例上因循守旧,篇目中往往充斥着“皇言”、“圣制”等忠君思想,以及“星野”、“祥异”等封建迷信。随着近代修志观念的变化,有关民众生活的内容越来越多,社会经济内容在志书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由此产生志书体例、篇目与内容的删削增益,反映了时代要求和社会变迁。如民国《安徽通志稿》不仅删除了不合时代的内容,还增设外交、教育、民政、司法、交通、工业、财政、商务等新门类,从而使新修志书篇目较旧志大为丰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