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筮法》提供的线索,学者对易与占卜等问题也展开了讨论。董珊结合新石器时代、商周数字卦、上博简、清华简以及北大汉简等资料对中国古代卜法、筮法、式法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对占卜的本质和原理进行了界定。贾连翔梳理了相关实物资料,认为从战国时期的上博简《周易》卦画、卦名、爻题和卦爻辞的齐备,到两周之际鼎卦戈上的卦画、卦爻辞,再上溯到西周陶拍上的覆卦思维,能够勾勒出易学体系渐趋完善的过程。程浩认为从《归藏》的流传路径来看,无论是六朝时的评论与称引还是清人的辑佚,其源头都是汲冢所出的易类文献。所谓的传世《归藏》,其实就是汲冢所出的类似“清华简《别卦》”、“王家台《易占》”以及“北大简《荆决》”、“清华简《筮法》”等易类文献的汇编,它包含了一种在战国时非常流行的筮占理论体系,但不一定与《周礼》所说的《归藏》有实际联系。 二、清华简其他篇章研究 《金縢》。范丽梅认为清华简《金縢》等篇章中“不豫有”一词具有特殊含义,不仅代表了个人生命,还涉及政权延续,天之所命等问题,反映了古人的天命观等观念。黄冠云认为《金縢》 中的“周鸮”是“鸱鸮”的别名,代表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说命》。程薇认为古文尚书《说命》三篇是后人搜集整理傅说的材料而重新编写、创作的,并非是先秦《说命》的旧貌。 《周公之琴舞》与《耆夜》。江林昌、孙进认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耆夜》等材料的出现,为确认“颂”即“容”、“颂”原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等提供了重要证据,破解了《诗经》学史上“颂究竟为何”的千古疑题。 《良臣》与《系年》。郭永秉认为《系年》第一简的“帝”合文,从字形上看并非上帝而应是“土帝”,即黄帝,并由此探讨了五行与五帝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保训》中的尧舜传说以及《良臣》中所及舜、禹之臣。烟台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教师提交了多篇讨论文章,如孙敬明通过《良臣》和《系年》篇提供的线索,结合齐地考古资料探讨了师尚父、齐长城的设置问题。代生、马兴结合《系年》六至十章记载对吕相绝秦言辞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其内容有很大的可信性,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秦晋关系。李秀亮依据《系年》记载认为所谓“国人暴动”并非平民起义或者自下而上的阶级斗争,应该是西周晚期起因于利益纷争不均、由上层贵族发动和领导、社会各阶层成员共同参与、以反抗周天子暴政为目的、贵族和平民联合反抗王权的政治斗争。陈民镇通过《系年》提供的线索,探讨了越国扩展至山东时的军事与外交情况。万德良提出《系年》第二章“缯人乃降西戎”中“降”字在文献中多为“投降”“降下”之义,学者多以此解释简文,但 “降”和“共”可通假,这里的“降”应是联合的意思。 邢文专门就清华简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展开讨论,认为整理、研究清华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探讨、确立与弘扬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的国家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