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专业研究者的“公共历史”微博传播 微博上非专业研究者的“公共历史”传播大体上以近代史和现代史内容为主,相对较少涉及古代史,而古代史里面又相对较为集中在明清史内容当中。这些微博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得以传播,了解其时间、传播范围、关键节点、阅读者的基本情况,对于分析“公共历史”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目前,针对微博的统计分析工具有很多,[2]笔者使用后感觉较为适宜分析“公共历史”话题的是“知微”和“孔明社交管理”两个工具。[3]因此,本文主要使用这两个工具加以分析和了解。 在微博“历史”传播中,贴近于传播者自身生活的历史,可能因某种机缘表露出来,就成为“公共历史”的传播。江西九江的一位警察,@段郎说事在重阳节(10月13日)当天7:40发了一条微博: #重阳忆家史#:五十年代举家逃荒,七岁父患肝腹水去世,九岁母亲因结核病病故。哥从军、大姐嫁人,二姐为就近照顾我与小妹,嫁给本村一个她并不爱的男人,后因不堪婆家羞辱我和小妹为累赘喝农药身亡。有几年,我与小妹每年享受军属补助稻谷七十斤,但其中有两年没领着一粒谷,后来得知被村会计瞒贪了。[4] 使用“知微”分析软件,可知这样一条有着足够信息量的“公共历史”微博,至10月21日,消息曝光量为1352891次,这里所谓消息曝光量是所有转发者的粉丝总数,此条微博的曝光数量超过80%的微博(不过存在各种因素,粉丝不是一定会看到此微博)。其传播以自身为中心,最多传播层级为四层。关键的传播账户,第一名有16次二次转发,第二名有5次二次转发,第三名有2次二次转发。而前三名均为实名认证用户。不过该微博第二层以下的转发数量相对较少。据自我登记的男女性别情况看,男性为84.1%.女性为15.9%。在转发时间曲线上,可见以第一天为主,后期则再无转发,说明“公共历史”的传播,与其他内容的传播相同,超过某个时间点很难被再次转发。关注到此条微博的用户地域分布情况,前三名依次是广东21.5%、北京9.2%、上海7.2%,而中西部地区几乎无人参与。 再如@半闲空间在10月14日23:20发表了一条微博: 【“镇国之宝”】这件文物,曾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考古发现”。1995年出土于尼雅遗址东汉墓、现藏新疆考古所。这块蜀锦缚臂地位尊显,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首。因为它太讨巧,上面织有占辞术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有研究者称其祥瑞内容预见了今日之中国,是五星红旗的设计源泉。[5] 此条微博被转发296次,有评论62条。其传播途径,使用知微软件分析,大体形成了自身和@中国考古网两个转发中心点。其自身和@中国考古网的粉丝交集不多。其第一层有34次转发,第二层有103次转发,第三层有47次转发,第四层有30次转发,第四层以上共有39次转发。由于中国考古网的转发,导致形成了另外一个传播的中心,所以出现了大量的第三、四层次的转发。前三名的转发者当中,@中国考古网是机构认证用户,转发有140次,@黄叶照风是实名认证用户,转发有55次,@螺旋真理是普通用户,转发有35次。在男女比例上,男性68.4%,女性31.6%。在转发时间上,因为该微博发布于深夜,所以在第2天才形成了转发高峰。而此条微博的关注者地域分布较为广泛,其中北京占20.2%,上海占10.3%,不过新疆、甘肃等均有转发,这与微博作者是新疆人有关。 而“营销账户”的传播则更为广泛,@这不是历史10月18日19:08发布了如下一条微博: 【拒绝举手】这张照片摄于1936年德国汉堡。在一个船只下水礼上,在向纳粹致敬的人海中,只有这名男子拒绝举手。此前,因为和一位犹太女士结婚,他已被判两年苦力。44年他被杀害,91年这张照片刊登时,一名女子认出这是她的父亲,他的名字叫August Landmesser。一张照片,见证了人类高贵的道德力量![6] 这条微博的传播则呈现散发状态,但主要还是以第一层为主,转发299次。前三名的转发中,@律坛阎王为个人认证用户,转发119次。而男女比例更如同其他涉及到“公共历史”类的微博,男性占81.8%,女性占18.2%。再如@風月蘭台令史10月14日8:04发布的一条微博: 有人问黄永玉,原谅“文革”那个时代吗?他说:“我曾在巴黎圣母院旁,看到一个纪念二战死者的纪念馆,门上刻着阿拉贡的诗:可以原谅,不能忘记。但我想,原谅的时候,也就忘了。所以,我要说,我不原谅,也不忘记。”“文革”中黄受到残酷迫害,他曾在“牛棚”中偷偷写下长诗《老婆呀,不要哭》,安慰妻子。[7] 通过使用“知微”工具分析,该微博被转发986次,总曝光量为6624146粉丝,超过了86%的微博被曝光量,而且男性(74.4%)对该微博感兴趣的情况远远超过女性(25.6%)。大体来说,北京、重庆、广东这三处的用户参与度更高,另外大约有7%的水军在其中。 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可以大致体现“公共历史”传播的基本情况。中部省份地方民警关于重阳家史的微博,很好地说明如果有合适机会,普通人都会有传播“公共历史”的不自觉意识。在“公共历史”的传播中,大V的以古讽今表达方式也较为流行和普遍。这种“公共历史”一般是采用隐晦方式来表达某种想法,但是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则是一些历史信息。如著名的媒体人,@李承鹏10月20日11:04就写过一条内容涉及项羽、刘邦、孙文的微博(已经被删除)。其要表达什么,且不必详论,但是从其文字本身来看,肯定是一种“公共历史”的表达。这些微博信息表现手法很灵活,对熟悉近期时事热点的人很有会心一笑的可能,也同时成为了“公共历史”的传播途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