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学者从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推动和创新的视角来考察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刘林元认为,毛泽东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出发,肯定了矛盾的客观存在;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巩固发展的动力机制,而且奠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深层理论基础(30)。 自从中共中央提出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和要求后,毛泽东关于社会管理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探讨。严书翰指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管理和建设的宝贵观点,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等等,这对于我们在新时期提升党的执政理念、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重要启示(31)。马彬等则认为,毛泽东的社会管理思想立足于自身国情,是“实现什么样的社会管理”和“为了谁而进行社会管理”这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这对我们今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32)。 三、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近十五年来理论工作者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笔者认为,下述三方面的研究尤其值得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1.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演变过程的考察有待于拓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即将其主要精力放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上。从领导人民缔造新中国开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不管是成功,抑或是失败,毛泽东始终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关注并为之不懈努力的“主线”。目前,尽管有一些理论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尝试,譬如,刘建武等研究者在考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过程时,将其分为“八大前后”、“大跃进前后”、“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等四个阶段(33),但还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因此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拓展的研究领域。 2.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演变原因的分析有待于深化。考察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其有关思路和观点呈现出明显变化的轨迹。譬如,为什么八大前后毛泽东能毅然决然地抛弃照抄苏联的那一套做法?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在接受周恩来等人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时,其脑子中又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分析框架?等等,都需要我们从多个视角作全面的探讨。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一是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演变的原因考察相对较少,二是现有成果主要是从宏观和静态的角度运用批判性思维予以分析。鉴于此,为了全面客观地把握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思想,尚有待于从微观和动态的角度运用历史性思维予以分析。这就要求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演变的原因放到整个探索过程中去分析,不仅应注意影响其思想演变的国内外宏观背景,而且还应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分析促进某次思想演变的多方面原因;要求运用历史还原法,站在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下客观考察其思想演变原因。 3.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待于加强。随着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渗透的日益深入,在党史研究中运用多学科的分析方法已成为一个重要学术现象,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史研究的必然趋势,也是党史研究理念更新的重要体现。例如,林毅夫在其论著中将经济学理论的前沿性和研究内容的本土性结合起来,认为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之所以选择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战略,就建设思想上而言是为了能快速且一步到位地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强国、自立的目标(34)。因此,在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研究中,除了要加强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外,还应将新的研究方法和党史自身的特点有机融合起来,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研究将会有积极意义。 注释: ①王毅:《近年来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3期;朱志敏、宋传信:《1998年以来国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2期;刘华清:《十年来国内毛泽东研究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单劲松:《2008年以来毛泽东思想研究综述》,《现代哲学》2010年第6期。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342页。 ③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11年第1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