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抗战时期党费收缴遇到的难题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建立,使得党检讨党费收缴问题有了稳定的内部环境。在陕甘宁边区,边区党委与西北局就此问题展开全面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以农民为主体的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党员不缴党费几成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多数农村党员还不懂得缴纳党费的意义,有的认为,“党应帮助党员,怎么党员还帮助党”?有的认为,党费就是当地负责人对党员的剥削;也有的认为,党费是印文件的纸钱,不发文件,就不应缴党费;甚至有的教员党员也与农民党员一样,“一定要每月只出五分洋的党费,而不愿缴纳所得税”(16)。 面对党费收缴中存在的问题,中共多次强调,基层支部在按期征收党费的同时,要经常向党员讲解党费的意义。对真正贫苦的党员可以减少缴费比例,或免征党费;对经常无故不缴党费的党员,应给予应有的处分。为提高党员思想觉悟,抗日根据地的各级党委成立了教育训练班以及支书、干事的专门训练班。同时,对于一般党员,各地还举办流动训练班,使每个党员受到基本的教育。(17)为纯洁党的队伍,各抗日根据地又开展了对干部队伍的整理与审查工作。以陕甘宁边区为例,据边区党委组织部统计,自1937年到1939年的两年里,边区党委先后进行了“五、六次的审查”,在整理与审查的过程中,共洗刷了3180个落后分子(18)。 梳理相关档案可以看出,中共各级党委的努力,没能根本改变地方支部特别是农村支部落后的局面,仍有不少党员不能经常参加组织生活,缴纳党费(19)。部分党员对党的决议、决定采取轻视态度,有钱时可以挥霍浪费,而党费却不愿缴(20)。据中央调查研究局报告,农村支部能缴党费的占极少数,而绝大部分是不缴党费的。该局抽样六个支部的工作报告显示,第一个支部是永不缴党费,第二个支部是常不缴党费,第三个支部是半年不缴党费,第四个支部是一年不缴党费,第五个支部是支委缴党费,党员不缴党费,第六个支部是支书代替党员缴党费。(21)党员不能按时缴纳党费,在各抗日根据地几成普遍现象。在华中抗日根据地,有许多新党员还不知道缴纳党费,遵守党纪(22)。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若按照三个月不缴党费即开除党籍的要求,则“不知道有好多”应该开除党籍(23)。党费缴纳的困境,要求中共必须立足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探索改造党员的新路径。 针对党费收缴与党的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早在1939年,中央政治局就作出巩固党的决定,主要包括:审查党员成分,清刷混入党内的异己分子、投机分子以及敌探奸细。为贯彻中央决定,1940年8月,陕甘宁边区党委提出,要彻底地有计划地审查各级党的组织成分,重新登记、鉴定党员干部,并把它作为整党工作的重要一环(24)。为使党员登记落到实处,西北局提出党员合格与否的四个条件——“对人公道,对己模范,经常到会,缴纳党费”(25)。同时,按照边区党委的规定,“党员无特殊情形连续三个月不交纳党费者,即认为脱离组织”(26)。 考察陕甘宁边区党员登记情况,能做到四个条件的党员,各县都是少数。如延安县川口区一乡支部55名党员中,够四个条件的8人,三个条件的41人,一个条件的6人。固临县庞元区四乡30名党员中,够四个条件的1人,三个条件的7人,两个条件的11人,一个条件的9人,完全不够条件的2人。富县已登记过的103名党员中,够四个条件的23人,三个条件的33人,两个条件的17人,一个条件的15人,无条件的15人,等等。(27)经过党员登记,各县均洗刷了一批不合格的党员,但与此同时,在根据地的乡村又出现了群众不愿入党的新问题。 据1942年张闻天对神府县直属乡八个自然村的调查,农村中的党员,对于同生产无直接关系的各种事情,如学习文化、政治知识的兴趣,参加党与政府工作的积极性,大大减弱。有的党员甚至发展到要求“退党”,所谓“现在该轮流到别人来负担了吧”。直属乡所有党小组,均不能自动开会,必须支部书记亲身去,或专门委托村支部委员召集才开;但即便如此,党员还是到不齐,有的出门在外,有的称“忙”而不来。在小组会上,照例是“上面”的人报告,并主持会议,大家听听表示同意(或者根本不听),就算完事,很少能展开讨论。(28)另据西北局组织部调查,群众入党积极性不高,入党有五怕:(1)怕误工,(2)怕惹人,(3)怕出门,(4)怕开会,(5)怕模范(29)。组织对个体吸引力的缺失,使得以缴费、开会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员登记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由此导致组织发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困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