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任弼时的两个报告与共产国际决议 任弼时抵莫不久就给共产国际递交了书面报告,时间标注为1938年4月14日。《任弼时年谱》说明这是完稿时间。《任弼时选集》的题注则指出这是向共产国际递交的时间,也有任弼时出席当天共产国际执委会会议,并递交报告的说法。5月17日,任弼时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口头报告,文字稿于5月8日完成。⑦ 虽然所有论及任弼时出使共产国际的著述都要提到这两个报告,但大多采取条目式列举的办法,仅作概念性简介,个别论文才展开论述。这个回避式的窘境,是对任弼时出使缘由和使命的狭隘判断造成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判断,就无法说清任弼时全面报告十二月会议的意义。至于为何递交书面报告一个月之后,又向共产国际作口头说明和补充,有的认为这是因为作这个报告有难度,王明的主张大多出自共产国际,向共产国际作报告,呈现复杂性,难免投鼠忌器。⑧我们现在只能判断口头报告的日程是共产国际根据需要安排下来的,先送书面报告作纲要性汇报,便于共产国际的领导们尽早了解中国情况。仅此而已。 书面报告第一部分阐述“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任弼时评估了中国八个月抗战,列举了七个方面的成绩,分析了失利的原因。他分析了目前的战局和中心任务,指出中国军队在战略战术上,开始改变单纯的阵地战,战区和敌后的游击战争有很大发展,军队的军纪、军民关系、军事装备有所改进,指挥有进步,战斗能力也有所增强。他分析决定中日战争胜负的中国因素、日本因素和国际因素,指出这些因素的变动,“都将有利于中国的持久抗战,以取得最后的胜利。”⑨ 口头报告第一部分阐述“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首先,任弼时报告了九个月抗战的经过。其次,评估了抗战以来的得失:一是造成了中国内部从未有过的统一团结;二是中央政府逐渐变成国防性质的政府,由降日而抗日,由“剿共”而联共,“相当地实现了民主”;三是军队逐渐成为国防军。“这些进步,如果没有发动抗日战争是很难得到的。”抗战失利的主观原因:一是全面抗战的决心下得太迟;二是战略部署有失误;三是战役战术上主要采用了正面防堵的阵地战;四是政府未能坚决淘汰亲日主和分子。第二期抗战出现了新转机:一是改变单纯的阵地战,在敌人侧后进行运动战,并配以游击战;二是战区和敌后的游击战争得到普遍发展,八路军在华北的游击战争起了很大作用;三是军队在政治上、技术上也有进步和提高。再次,阐述了抗日战争发展的趋势与前途。任弼时以持久战为核心展开论述,预测一旦武汉、西安失守,情况将会恶化。他再次肯定了抗战前景,重申“在政府中有决定意义的蒋介石,今天还是表示要坚决抗战的。全国人民和国民党内大部分党员是不愿投降而需要抵抗到底的。”目前摆在中共面前的最基本任务,“是防止和克服中国政府对抗战方针的动摇,以一切努力,争取中国能持久抗战,以求得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⑩ 书面报告第二部分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现状”。任弼时首先简要说明了十二月政治局会议以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步和发展:与国民党政府和军队间的某些摩擦,十二月会议后逐渐减少;十二月会议根据季米特洛夫的指示对统一战线问题作了更详细的讨论,认为“是战略性质的改变”,“确立国共两党合作是长期性的”,胜利后还要共同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认定统一战线的基本条件是抗日:‘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民主、民生,均在其次。依照觉悟的程度和迫切的需要提出要求,不要太高太左”;指出了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各党各派合作,在国民政府现有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在现有军队基础上扩大与建立统一的国防军,建立统一的民众团体以发动群众运动;“各党派在共同纲领下,是互相帮助,互相发展,共同领导,共同负责,不应有谁投降谁、谁推翻谁的企图。”须在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则下,解决与和缓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与摩擦。党在统一战线中,“应保持组织上的独立与批评的自由。但批评应是善意的,反对投降主义与关门主义”;说明了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巩固地方政府与军队对中央政府及八路军的合作,巩固了人民与政府及军队间的关系,组织无组织的群众加入各种合法的群众组织;在党内外宣布这种统一战线原则,国共两党关系有进步。任弼时阐述了当前统一战线的合作形式、合作中的障碍与困难:共产党主张建立民族联盟,在共同纲领之下,各党派保持组织独立;共产党准备赞成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共在理论和实际上答复了取消共产党的叫嚷;蒋介石坚持只有一个党,“不愿国共两党以平等地位合作,而企图在合作中削弱共产党”。任弼时介绍了其他党派的状况及其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着重介绍和分析了国民党,指出该党开始产生改进组织的要求和趋势,中共对此采取赞助的方针,这种改进“可以促成国共合作之巩固与发展”。(11) (责任编辑:admin) |